911災難現場,人們卻仍互相禮讓?《人慈》書摘(1)

2021-10-15 04:10

? 人氣

「那些小孩真的病了,那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一位研究者說。「但不是因為喝可樂生病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可口可樂事件討論的是一個自古以來的哲學問題。

真實是什麼?

有些事情不管你信不信,它就是真的。水在攝氏100度會沸騰。吸菸會致死。甘迺迪總統於1963年11月22日在達拉斯遇刺。

其他事情的話,則是如果我們相信,就有機會是真的。我們的信念變成了社會學家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如果你預測一間銀行會破產,而那說服了許多人把帳戶結清的話,那麼,該銀行肯定就會破產。

或者以安慰劑效應來看。如果你的醫生給你一顆假藥丸,說那會治好你不舒服的地方,那麼你確實有機會真的感覺比較好。安慰劑愈激勵人心,機會就愈大。大致上來說,注射比藥丸更有效,而在過去甚至連放血都有效——不是因為中世紀醫學有多先進,而是因為人們覺得那麼激烈的療程必然要有效。

那麼,終極的安慰劑是什麼?手術!穿上白袍、施打麻醉劑,然後停下來給自己倒杯咖啡。當病患恢復清醒,就跟他們說手術成功了。由《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進行的普遍檢視,比對了實際上的手術程序和假手術(在背痛和胃灼熱的症狀下會進行),發現安慰劑在4分之3的案例中也有幫助,甚至在一半的案例中就跟真的手術一樣有效。

但反過來也是一樣有效。

吃一顆假藥丸、心想著那會讓自己生病,也有可能會成真。警告你的父母說有一種藥有嚴重副作用,那就真的可能會發生。出於明顯的理由,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尚未進行過廣泛測試,因為說服健康的人相信自己生病有著棘手的倫理問題。儘管如此,所有的證據都主張,反安慰劑能夠有強大效力。

1999年夏天,比利時健康當局做出的結論也是如此。波嫩那幾個孩子喝的可樂可能真的有一兩罐哪裡不對勁。誰知道呢?但在那之外,科學家的看法就堅定明確:全國其他幾百個孩子是感染了一種「群體精神官能症」,口語一點來說:那是他們想像出來的。

不是說那些受害者都在假裝。有超過1000名比利時小孩真的出現噁心、發熱、發暈的情況。如果你夠相信一件事,那件事就有可能成真。如果反安慰劑效應能讓人獲得什麼教訓,那就是想法從來都不只是想法而已。我們相信的事物造就了我們。我們求仁得仁。而我們所預測的事物,就會發生。

或許你已看出我從這一點要帶出什麼說法:我們擔憂人性的這種觀點,也是反安慰劑。

如果我們「相信」大部分人不值得信任,那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也將會如此。很少有哪種想法在形塑世界時,有著跟「我們對其他人的看法」一樣強大的力量。因為到最後,你會如願以償。如果我們要對付我們這時代最大的挑戰——從氣候危機到我們對彼此愈來愈強的不信任——那麼我覺得,我們需要開始著手的地方,就是我們對人性的看法。

先說清楚:這本書不是替人性本善傳教。我們很明顯地不是天使。我們是複雜的生物,有著好的一面和不那麼好的一面。問題在於,我們要轉向哪一面。

我的論點就只是如下:我們——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襲來——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我將呈獻大量的科學證據,證明對人性有著更正面看法是多麼切實際的事。同時我深信,如果我們開始這麼相信,那這件事就可以更真實。

一則來源不明的寓言故事在網上四處流傳。故事裡有個我認為簡單但意義深遠的真理:

一名老人對他的孫子說:「我心中有一場爭鬥,那是2匹狼的惡鬥。1匹是惡狼—憤怒、貪婪、嫉妒、傲慢又膽小。另一匹是善狼—平和、慈愛、謙遜、慷慨、誠實且值得信賴。這2匹狼也在你心中爭鬥,也在每個人心中爭鬥。」

一會兒之後,男孩問:「哪一匹狼會贏?」

老人露出微笑。

「你餵養的那匹。」

20211001-《人慈》書封。(時報出版)
《人慈》書封。(時報出版)

*作者為歷史學家、作家、記者,被讚譽為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他的前作《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榮登《星期日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各大暢銷榜,並被翻譯成32種語言。現居荷蘭。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人慈》(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