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太多心存僥倖,不能迴避的台鐵改革

2021-08-24 07:20

? 人氣

運安會公布太魯閣號事故的調查報告。(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運安會公布太魯閣號事故的調查報告。(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還記得那場災難與悲劇嗎?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運安會)終於公布台鐵太魯閣號的出軌事故報告,從中可看到整個事故過程中,台鐵管理的鬆散、不夠嚴謹及太多的心存僥倖。當然,更重要的是:交通部的台鐵改革計劃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4月2日台鐵的太魯閣號列車,由於施工工程車滑落軌道,導致列車迎面而來撞上,隨後再撞上清水隧道北口,最後造成49死、超過200人輕重傷、號稱是台鐵60年來死傷最慘重的事故。

運安會公布的這份278頁報告,算是細緻專業的調查報告,對整個過程的描述時間精準到幾時幾分幾秒,輔以行車紀錄、監視器等,詳實的回溯事發前後的情況。外界多把焦點放在如「移工揮手叫停列車」畫面首度曝光、列車若未誤點6分鐘可能避免事故、列車早先就有2次臨時停車等。

而從報告也可看到事故焦點的工地運作情況,很明顯就是一連串的鬆散、缺乏紀律、心存僥倖:台鐵已下令連續假期各工地暫停施工,但工地還是未遵守,負責人跑去工地,先前貨車電瓶電量過低未先處理即開動,結果貨車在坡道上熄火又無法發動,接著處理不當,要用挖掘機拉動又失敗最後貨車翻落軌道釀成大禍…….。

除了運安會這份報告外,交通部也有一份官方的報告,比較「奇特」的是交通部這份報告是在7月中的某一個周日晚上,無聲無息的掛上網站,連事故罹難者的家屬都未被事前知會,要親友告知才知道官方報告已公開,而這份報告被罹難者家屬形容是「一份不痛不癢的行政調查」。

相較於運安會的事故報告,更多聚焦於事故本身的細節與技術問題,交通部的官方報告,應該更多著眼與著墨於台鐵的結構性問題與改革,結果是讓人失望了,交通部的報告還是只在技術細節打轉─例如,報告中提到的「表單記載不周延」、「審查與核定本案工程過程顯有疏漏」,甚至還有檢討到「花蓮工務段於工程開工前未落實辦理鐵路行車安全觀念講習,顯有疏漏」等。

坦白說,這些「雞腸鳥肚」的小事是否如此關鍵、重要,是讓人懷疑;大概不會有人相信,只要「落實行車安全觀念講習」,就天下太平、不再有事故了吧?官場中人對那套官僚作風的形式主義的效果多好應該心知肚明。

台鐵確實有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國內也無其它單位有類似情況。台鐵負責鐵路運輸營運,是一個百分之百的經營事業單位;但體制上,它不是一家公司法人組織,卻是一個「公務機關」,某個角度而言,甚至連公營企業都不如。因為,縱然說公營公司受到的管制多、束縛大,遠不如民間企業靈活有彈性,但至少大部份事情─從用人到資本支出、公司經營方針等,幾乎都能在「公司體制」結構中,透過股東會、董事會處理,引進外來民間人才、資金、管理的機會也大。

但台鐵作為一個「政府公務機關」,基本上就是照章行事,用人、經營的靈活與彈性幾乎全無;或是有員工認為對員工而言這是「最有保障的體制」,但其實代償高昂,間接又隱形的也拉低所有人的薪資與機會,拿高鐵來比較大概就可看出。

只是這步公司化的改革之路,台鐵走得份外久又艱苦,提出公司化議案超過20年、至今一步都跨不出去,內部員工的疑慮、工會的反對固然是原因,但真正關鍵的是歷屆政府與官員的懈怠、懶惰,寧可多作容易又有掌聲的事,艱難、得罪人的事,縱然正確又有長效,但只有效益出現時自己享受不到,就不在行事曆上。

事實上,政府類似的經驗不少─港務局、電信局、郵局、桃園機場、榮工處…..等,都是當年屬政府「公務機關」後來公司化的單位,這些單位屬交通部的居多,因此交通部應該對如何推動公司化、員工安置、資產分割等,是經驗豐富,豈有讓台鐵公司化只能原地踏步的道理?原因很簡單,沒有來自上面強大的政治能量支持,而高層未予支持,大概就是缺乏選票誘因吧。

台鐵公司化當然不會是解決所有問題─提升安全到零事故、讓台鐵企業化、提升效率、增加營收─的萬靈丹,但現行體制卻是萬萬不可能作好這些事。

2018年10月,台鐵發生「普悠瑪號事故」,造成18人死亡、215人輕重傷,當時政府官員都是一付痛定思痛、高喊台鐵改革,結果他們啥事都未作,2.5年後的2021年4月,碰上更慘烈的太魯閣號事件。如果政府與台鐵都只願意就報告中的技術面問題調整,不願碰困難的結構改革,台鐵安全問題恐怕是永難有改善之日。在看過事故報告後,更重要的是、記得問問也想想:然後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