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旱象真的解除了嗎?從IPCC報告談起

2021-08-21 07:20

? 人氣

極端氣候頻率更高,即使先進國家亦難避免災難,7月德國就遭洪水重創。(資料照片,美聯社)

極端氣候頻率更高,即使先進國家亦難避免災難,7月德國就遭洪水重創。(資料照片,美聯社)

國內旱象解除,所有水庫的儲水都滿到溢出,水情再也「不上心頭」;但看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的報告:顯然旱象解除「是假的」,或是說:短期為真、長期「是假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才剛從號稱6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中脫困,猶記旱象嚴重時,中南部水庫幾乎見底、蓄水率降到2、3趴,科學園區前的水車再次大排長龍,甚至因此登上國際財經媒體、擔心影響到全球半導體供應;中南部民眾則承受「供N停M」的水荒痛苦。

幸運的是旱象終究已過,七月之後先後有烟花颱風、盧碧颱風及西南氣流鋒面帶來豐沛雨量挹注下,全台水庫都灌好、灌滿、甚至開始放水洩洪,經濟部8月初宣佈旱象解除、撤除旱災緊急應變小組回歸常態機制,一切回歸正常、正軌,缺水旱災已不再出現在民眾、企業、官員乃至整個政府的行事曆上了。

不過,事情顯然不是、亦不宜如此樂觀。

日前IPCC公佈一份《第6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物理科學基礎報告》,帶來的消息顯然相當不樂觀:由於全球變暖的總升溫很可能在未來20年內達到攝氏1.5度左右,全球已在以避免要面對一個「更炎熱的未來」;全球各地有近10億人將痛苦忍受更頻繁的、威脅生命的熱浪,還有數億人會因嚴重乾旱而缺水。

與此同時,極端天氣將再次大幅增加。過去20年,相較上世紀70或80年代之後,全球的極端天氣已經大幅增加,但根據協助撰寫報告的科學家的說法,「不幸的是,事情可能會變得比現在已有的情況更糟」,「我們可以預計,在未來二三十年裡,極端天氣將大幅增加」。

最悲慘的是那些島國,幾乎就是面臨「種族滅絕」的威脅,在IPCC報告公布後,印度洋島國馬爾第夫代表近50個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發出警告稱,要是再不採取行動,這些國家將被推至「滅絶邊沿」,「別人排放的碳讓我們付出生命代價。」

稍微用心回想,台灣人應該對此感受相當深刻才對。本世紀以來,即使未年年乾旱,大概也是隔年就要見一次旱災,3、4月枯水期就要拉警報、節約用水、天天盼望甘霖從天而降,每年的差別只在早點或晚點解除。至於天氣越來越熱、夏季似乎更長、旱季也更久,民眾生活中就有感覺。

而這次的旱災緊急應變小組,更是早在去年9月中就成立,時間長達324天,幾乎就要變成終年都要「因應旱象」。至於極端天氣頻率增加,只要想想台灣才經歷過數月乾渴的旱災,轉眼間竟又成為中南部大片土地泡在水裡、暴漲的惡水甚至沖垮橋樑的水災,就知道何謂極端氣候了。

而看看其它地方,情況同樣「極端」,7月中國鄭州號稱「千年一遇」的大雨成災,死傷眾多、損失慘重;即使先進國家也難逃摧殘─上月西歐洪災,德、比的生命、財產損失慘重。在中、歐洪災的同時,美國西部則是大火肆虐、全美國更有超過 85場大型野火延燒,算算至少已燒掉超過20個台北市面積的土地,位居北方的加拿大也出現近攝氏50度的高溫。

這就是我們已經面對的極端氣候情勢,而且,更糟糕的消息是:未來只會越演越烈而不是緩和;國內學者甚至預測,未來台灣的夏季可能增長至210天,冬季長度從目前約70天減少為50天甚至是0天─大家想像一下,未來每年有長達7個月的夏天、冬天可能「歸零」的日子吧。

因此,從趨勢來看,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每年的旱象甚至旱災,將成為台灣要面對的「新常態」,即使今年旱象解除,但對全台的水資源,從供給面的開發、調度、分配,到需求面的各產業配給、節水措施,都要先規劃、真正作好超前部署。

更大的面相則是台灣作為一個「世界公民」,該如何作好減碳以應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蔡政府執政5年多,算是非常用力的增建火力電廠、燒好燒滿,台灣每年都被評為減碳成績後幾名的國家,這可不是什麼光采的事,想想那些可能滅絕的島國,政府可有心改善?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