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野火不滅 總結改革心路歷程

2014-05-09 15:24

? 人氣

作為文化部長,你眼中的文化與文創差別在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先說什麼是文化?我經常用希臘荒山小鎮的奇花異草來形容。去過希臘的朋友都知道,當地從海平面拔起的荒山上,依山堆疊的那些小鎮,景色美得不得了。農人在漆著白色房子的土牆旁種了花,長得就是特別漂亮。只要有足夠的雨水、陽光,無論農人播下什麼種子,都能長出最美麗的花朵,這就是「文化」本身的價值,也是文化部的核心工作,透過政策,讓台灣整體的文化氛圍,可以使空氣最新鮮、有陽光、保持濕度、有如養一畝田,維持土壤最好的狀態。我們不是社會主義或共產黨國家,可以凡事由上而下的培植,例如奧林匹克競賽,共產黨國家的運動員往往表現的最為傑出。文化部工作核心的重點任務,就是讓陽光、空氣一切保持在對的狀態,民間創意可以自然著床成長。

那麼文創呢?

文創就不一樣了。農人種的花很美,當他載著花拿去市場賣,他得知道誰想要買花。當這位懂得把花種到最好的農夫,知道了如何讓城市居民、甚至全世界都想買他的花,就自然發展出了「文創」。我這是怎樣的土、如何培養花、載去怎樣的市場,會遇到最想要買花的對象。種花的,從賣花得到了利益,使他可以拓展更多土壤,培養更多的花。

文化與文創的關係怎麼理解?

文創植著於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文創。過去文化人,對於經濟、商業模式會有點瞧不起,但是為何要瞧不起?讓花進入尋常人家的生活、進到學校的教室、進到畫家的畫室,這難道不是文化嗎?文創不會取代文化,但是文化也不該輕視文創的那一塊,這就回答了文化與文創的關係。文化部的核心固然是那一方沃土,但也不能不去管另一端人要買的花,讓辛苦耕耘的農夫,因為種花賣得的收入,進而回去研發如何種出更美、更有市場的花朵。台灣正面臨很大的考驗,一方面在文創端,如何讓辛苦種出來的花可以進入城市、進入國際市場,形成良性的產業循環;另方面在文化方面,可以保障沃土的養分源源不絕,維持很有活力的藝文發展。

怎麼理解你說的「表演藝術的重點在如何培養最肥沃的土壤」?

台灣在華文圈的優勢,就是我們的文化土壤最為肥沃,包括公民素養、人文涵養與傳統文化底蘊,因此表演藝術的重點在如何培養最肥沃的土壤。我首先希望藝術的根能扎得更深,所以推出「泥土化」政策,讓藝文團隊下鄉,並且把藝術著床、扎根的泥土化政策,滲透到所有司的業務中。比如說,我們的文化資源司扶植縣市政府,讓偏鄉的孩子,也能獲得文化滋養;文創發展司在台東的太麻里,讓孩子接觸到手工藝美學;或是影視局推動電影下鄉,不只是到偏遠村落放個蚊子電影院就結束,還要借鏡國外經驗去做孩子們的電影教育。像法國,在放電影給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看之前,會教他們認識什麼叫長鏡頭、什麼是腳本、分鏡,有了基本概念,孩子再看電影時,就會有不一樣的眼光,這就是不同的教育滲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