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野火不滅 總結改革心路歷程

2014-05-09 15:24

? 人氣

你始終強調表演藝術要從小培養觀眾,怎麼理解你的這一理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在歐洲生活時,十歲的安德烈有天放學回家說,班上同學跟老師去看了《愛麗絲夢遊仙境》,但同學認為這齣戲中有許多角色安排不合理,於是我鼓勵他為什麼不把你們想表達的意見寫封信告訴導演呢?結果他接受了我的建議,而且老師過幾天就安排了導演、編劇、演員跟班上的二十幾個孩子座談,解釋這齣戲的構想,這就是表演藝術教育。當孩子有過這樣的經驗,長大後就會成為買票進場的觀眾,而且會是高水準的欣賞者。表演藝術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耕耘。第一,重視兒童的藝文教育;第二,培養孩子成為觀眾;第三,希望目前文化部的扶植團隊還能有更細緻的活動安排,例如演出前的導聆,能更細緻、長期的做。如果能持續地從根本處培養觀眾,支持表演者源源不絕的創作,並且升級場地的硬體,加強管理的軟體,表演團隊就可以跑更多的「碼頭」,然後累積培養出更好的行政、行銷、募款的經驗與能力。我們就會有更多的雲門、紙風車、明華園等等,我稱他們是台灣的「名片」,代表台灣表演藝術沃土與文化濃度的漂亮名片。

文化部成立不久,在很短時間裏就成功推出藝術銀行,贏得不少口碑,藝術銀行是怎麼回事呢?

全世界推出藝術銀行政策的國家不超過五個。台灣現在也有了藝術銀行,令視覺藝術界很受鼓舞。藝術銀行和專業美術館扮演不同角色,它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國民美學觀念往下滲透、讓藝術家作品能被看見,推廣定位比美術館強很多。藝術銀行作品也和美術館典藏有所不同,為了要放置在一般大眾日常生活的空間裏,容易被運輸、更換,而作品的藝術品味和美術館也有所差異,美術館裏可以有具有強烈實驗性、激烈批判性、對於人生最深層陰暗面深刻探討的作品,但文化部希望藝術銀行能讓買菜的媽媽可以帶著小孩、坐著輪椅到醫院候診的老人家都能欣賞,走的是與美術館不同的另一條路線。

在這方面,文化部具體做了些什麼?

我們用十年當作一個單位,先讓藝術銀行成立,引入民間資源,接著我們希望發揮良好的美學推廣教育,有更多單位願意承租藝術銀行台灣藝術家的作品,財務逐年健康,不必大量依賴政府部門預算。從去年到今年踏出第一步,文化部台灣美術館和藝術發展司卯盡全力,從無到有制訂細膩的前置作業包括法規的配套、徵選辦法、作品處理方式,甚至將閒置空間改建為藝術總部,宛如一座開放藝廊,都是非常綿密的工作。首批徵件共購置三百四十六件,其中不乏名家作品,第二波徵件今年度則吸引超過一千三百多位藝術家、四千八百多件藝術作品投件,數量迴響明顯增加,顯示藝術界非常支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