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順峰觀點:花旗退出13國市場

2021-07-18 05:50

? 人氣

花旗執行長芙瑞瑟指因市場沒有沒有競爭所需的規模,花旗集團宣布將退出13個國家,其中包括台灣。(資料照,取自Citi Taiwan臉書)

花旗執行長芙瑞瑟指因市場沒有沒有競爭所需的規模,花旗集團宣布將退出13個國家,其中包括台灣。(資料照,取自Citi Taiwan臉書)

花旗銀行撤出13國消金業務,可看出歐美系大型銀行因資本適足要求、法令遵循成本提高、FinTech的勃興以及日益競爭的金融環境而調整業務及區域布局策略,東亞區域型銀行興起則形塑出「外退本進」、「全退區進」的新版圖秩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年金融業經歷許多重大事件,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網路泡沫、2003年SARS、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再到2020年爆發的肺炎疫情,都對金融業經營造成重大影響。國際間的銀行業者也已經歷幾輪購併,現在的金融環境與當年已大不同,

全球性銀行的戰略轉向

無論是銀行家數或型態,加上FinTech(金融科技)浪潮的衝擊,都讓市場競爭較以往多元與激烈。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歐美系大型銀行更因資本適足要求、法令遵循成本提高、FinTech的勃興以及日益競爭的金融環境而調整業務及區域布局策略,出現較大規模的海外撤退潮,在東亞遺留下的版圖,則多被區域型銀行或其他本土金融機構接收,逐漸形塑出「外退本進」、「全退區進」的新版圖秩序。

回顧近代國際金融發展,美國於1999年制定《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The 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打破1933年《格拉斯–史帝格法案》(Glass-Steagall Act)的桎梏,正式取消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業務區隔防火牆,也因此催生出金融控股公司型態,出現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等跨業經營的情形,可說是影響本世紀金融產業發展的重要關鍵。

在這之前,花旗銀行(Citibank)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於1998年4月6日宣布合併,創造當時的世界最大金融集團,當年這宗合併案乃20世紀最大的金融購併案。合併後的花旗集團(Citibank National Association),分支機構遍布全球一百餘國,拚資產、拚規模,「數大便是美」的概念也成為之後10年引領全球金融風騷的典範。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美聯社)
柯林頓任美國總統時,制定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打破1933年格拉斯–史帝格法案的桎。(資料照,美聯社)

2008年9月的全球金融海嘯爆發,數家大型的百年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收購,金融監理的風險意識再度抬頭,BASELIII提高風險性資本計提的要求,再到各國主管機關強化反洗錢、法令遵循要求,在在提高經營成本,造成當年包含花旗、滙豐(HSBC)在內且排行在前的國際金融機構,不得不進行策略調整,加上中國金融機構挾其政經實力增強而趁勢崛起,形成今日的金融格局。

消金市場競爭 大銀行更要接地氣

國際大型金融機構過往憑藉著資本或經驗優勢,在包含台灣在內的亞太新興市場大幅擴張發展,也賺取豐厚利潤。但是除了前述的國際經營大環境轉變外,隨著新興市場的經濟發展與積累,本土的金融業勢力逐漸抬頭,各地金融業也產生了不少強勢的區域型銀行或本土龍頭銀行,如新加坡的星展、華僑與大華3大銀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