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延畢」=「偷懶」、「不努力」?焦慮感從何而來?

2021-07-10 05:30

? 人氣

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大學延畢學生有上升趨勢。而延畢可能會被標上「偷懶」、「不用功」等負面標籤。(資料照,美聯社)

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大學延畢學生有上升趨勢。而延畢可能會被標上「偷懶」、「不用功」等負面標籤。(資料照,美聯社)

六月畢業季,本應是鳳凰花開、驪歌輕唱,莘莘學子彼此告別,互道珍重的時節,雖因離別或憂傷、或感嘆、或迷茫,但即將奔赴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對大部分的畢業生而言,也是充滿期盼、嚮往與美好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這一切都因為突如其來在台灣爆發的疫情,打亂了我們前行的腳步,就連畢業典禮、畢業旅行、校園徵才等大型活動都被迫取消或改為線上進行。

這一波疫情,來得讓人們措手不及,更使應屆畢業生們焦慮感倍增,政大畢業生代表在致詞時以「生於921、畢業於新冠疫情」來描述今年的畢業生,我們來不及好好回顧充滿四年回憶的校園,也來不及向師長表達心中的感謝,更來不及和朋友們一一道別,我們還未訴說出對彼此的不捨與祝福,便被迫提早分離。

疫情因素估計延畢生將增加

面對未知的未來,應屆畢業生的選擇大概能歸納為3條路,1.繼續升學,攻讀碩士學位或出國進修。2.進入職場,成為社會新鮮人。而第3呢,也是我選擇的,那便是延畢。本人原先規畫申請大四出國交換,卻因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未能及時實現計畫,因此在審慎的考慮後,我便做出決定:延畢一年、大五再出國交換。

許多人在聽聞這個決定時,第一反應便是:「延畢?為什麼?值得嗎?」在傳統年代,「延畢」一詞多半意味著「不努力」、「不夠優秀」或是「因為偷懶被當掉」,然而在如今的時代,「延畢」是否依舊代表「偷懶」、「不努力」呢?

台中視訊就業博覽會21、22兩日在中興大學,第一天就吸引相當多應屆畢業生參加。(圖/台中市政府)
去年視訊就業博覽會吸引相當多應屆畢業生參加。(資料照,台中市政府提供)

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自101學年(2012)起,大專院校學士班畢業生總人數逐年遞減,延畢生總人數卻呈反比趨勢不斷增加,到了109學年(2020),延畢生總人數達到近5萬人,今年因疫情持續升溫的影響,預估延畢生人數還會繼續攀升。

大專院校學生延畢的理由多為畢業學分未修滿,修習雙主修、輔系、跨領域學程,或跨校學位學分未修畢等,其中亦包含因個人生涯規畫、準備國家考試或研究所考試、出國交換等,而採取的「技術性延畢」。

不是成為逃避本應擔負的社會責任的藉口

雖說其中的確包含所謂不夠努力或是被當的延畢生,也不乏有少部分心理社會性延緩的學生,利用延畢來逃避進入社會的現實與責任。

然而以政大學生為例,本人和身邊同樣選擇延畢的同袍,大多為出國交換而「自願性延畢」。同時也不乏額外修習跨領域專長,卻因課程衝堂等因素,導致學分數無法如期在四年內修畢,因此而延畢的同儕。如今的年代,延畢現象已經顛覆傳統刻板印象中的偷懶、不努力,更不可與留級畫上等號。

修平科技大學學生學習五軸加工機實作,藉由學生學年實習的機會達到產學無縫接軌、畢業即就業。(圖/修平科技大學提供)
在學校所學若能在社會學以致用,將能減輕年輕學子的焦慮。(資料照,修平科技大學提供)

知名作家李筱毅曾在她的著作中寫道:「為什麼前途總是一片迷茫?因為你的本事撐不起你的奢望。你的痛苦從哪來?不過是你的能力解決不了眼下的問題。」不要頻頻回頭、沉迷過去,甚至因此懊悔沮喪,也不要踮起腳尖過分關注未來,而感到擔心焦慮,將視線專注於現在,並努力改變不足的現狀,才是我們能做、也應該做的事。專心過好自己的生活並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使我們具備更大的競爭力,延畢的選擇也應該是基於提升自我能力而做出的決定,而不是成為逃避本應擔負的社會責任的藉口。

因應時局,設立目標並確實實踐

正如台灣作家吳若權所言:「最糟糕的並非看不見未來, 而是不滿意現在,又不肯做出改變。」即使人生中時不時遭遇困難和挫折,無法日日順遂,但與其一味焦慮不安或者四處找人「討拍」,不如因應時局,設立目標並確實實踐,改變對現狀不夠滿意的自己,同時也要保持信念、心懷光明,相信明天一定會有新的更好機會。

願所有付出勇氣和心力的畢業生和延畢生,都能鵬程萬里、前程似錦,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為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四年級在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