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社群網路時代的克里斯瑪

2014-12-21 05:45

? 人氣

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擅用網路傳播,打了一場漂亮的選戰。(取自柯P新政官網)

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擅用網路傳播,打了一場漂亮的選戰。(取自柯P新政官網)

本月初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紐約時報寫的一篇評論,提到近年來許多民主國家的政策難以推動,並將此現象部份歸咎於極端意識型態煽動選民反對改革,並透過社群網路在短時間放大,造成有心推動改革的政治人物來不及反應而失去民意支持。另外再加上新聞意識型態化、初選重於普選等問題,布萊爾認為我們可能必須重新檢視民主體制的運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社群網路的興起確實正改變政治的運作。在台灣眾所皆知的例子有洪仲丘的白衫軍運動、太場花學運、以及不久前的台北市長選戰。這三件事中,我們看見公民1985在幾天內號召10萬人上街、立法院佔領現場的實況全球即時轉播、編造的趙衍慶故事在確實查證之前就被當成新聞轉貼了上千次、連勝文競選影片的剪接混音惡搞在幾個小時之內吸引上萬人點閱,這無不帶給政治人物極大的挑戰。就如同我們在阿拉伯之春看到的,社群網路不僅提供了基本的通訊聯絡,也能協助宣傳和組織,並大大降低了一般人參與政治的門檻。

有些傳統出身的政治人物和觀察家認為這讓不理性的民粹和集體洗腦佔上風,有害民主體制。但說實話,傳統的選戰其實也沒有理性到哪裡去。不少心理學研究都指出大多數的人在做各種選擇時,往往不是有意識地進行理性分析,而是受到一些看似無意義的小細節影響潛意識。在政治人物身上這就是所謂的領䄂魅力,包括說話語調、肢體語言、穿著儀態、口號話術、媒體曝光率、性別、年齡等等,都對吸引選票十足重要,甚至可能左右選舉結果。至於政見內容本身有時反倒會被選民忽視。

最有名的例子是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當時舉行了史上第一次電視辯論(以往只有收音機)。在這場辯論中,甘迺迪穿著亮眼,儀態端正,侃侃而談;另一邊尼克森才出院不久就四處趕場,又不肯化妝,在電視上顯得蒼白、疲倦、並不時擦汗。這場辯論促成甘迺迪的民調追過尼克森,是選戰中的關鍵轉折。事實上,甘迺迪在辯論內容的表現並不突出,民調顯示聽收音機的選民大多認為尼克森佔上風,但是看電視的選民卻認為雙方不分軒輊。在這次辯論之後,美國所有的政治人物都開始精雕細琢那些影響潛意識的非語言溝通技巧,像是在鏡頭前跟人握手要站哪個方向、群眾演說時該怎麼建立眼神接觸、鞋子和講台的高度、衣服的配色、手勢的使用……。電視這項新科技強迫大家在全新的戰場競爭其領䄂魅力。

(一九六0年,史上第一次電視辯論,甘迺迪佔盡「新媒」優勢。)

當然這不是說民主政治只是一群猩猩在選秀,重大的政策分歧選民當然還是有能力區分。除此之外,法治的框架也確保那些吸睛的政治領袖不會濫權或剛愎自用,讓民主制度在過去兩百多年來安然存續至今。良好的憲政制度讓執政者的決策保持在一個安全的範團之內,降低不理性投票造成的影響,所以不管誰當選誰都不會對國家造成太大的危害。但是如果制度環境不良的話就會造成問題,也因此近日討論的修憲議題必須審慎處理。

回到網路這個主題,這次台北市長選舉中,柯文哲乘著網路的浪頭勝選,讓連勝文用重金堆砌的傳統廣告毫無用武之地,這其實和甘迺迪靠電視這個新媒介戰勝尼克森是類似的。乍看之下好像網路對連勝文不公平,但是如果連勝文當初不是找了在網路世界毫無吸引力的蔡正元來助選,而是請來幾位在網路上有影響力的網路名人,就算沒有勝選也不會慘輸20萬票。網路本無立場,只不過目前使用網路的人正好多是立場自由開放的年輕人罷了

此時此刻柯文哲雖然暫時領先其他政治人物,但我們不難想像在接下來兩三年內,所有政治人物都會加緊學習使用新興網路媒體來投射領袖魅力,要不就被淘汰。未來的政治人物不光是要能夠乘著網路的浪頭,甚至要能在網路上引領潮流。只要政治人物學會了用網路時代的方式包裝自己的政見,極端的意識型態就沒有煽動選民的空間。

*作者為旅美留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