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軟體吞噬世界 Uber爭議是新舊之間的戰爭

2014-12-20 15:40

? 人氣

在全球引發計程車司機抗議的Uber在台灣也不例外,交通部對其「宣戰」,未來經營會受到多大影響,外界丁拭目以待。(取自Uber臉書)

在全球引發計程車司機抗議的Uber在台灣也不例外,交通部對其「宣戰」,未來經營會受到多大影響,外界丁拭目以待。(取自Uber臉書)

行動叫車公司Uber引發全球各地計程車司機的抗議,7月在台北也有一場抗議;昨日交通部正式向Uber「宣戰」,不但要持續開罰,更要相關單位研究撤銷Uber的登記,強迫其停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一場新舊世界之間的爭戰,還是合法與非法的搏鬥?

Uber不僅是一個叫車軟體APP而已,它也是「分享經濟」的一環;不同於傳統計程車、叫車服務的經營思維與模式,讓Uber快速在各國打開市場,公司價值跳躍式成長。去年估值35億美元,今年6月融資時的估值170億美元,現在新一輪融資的估值跳到400億美元了。谷歌風投則認為Uber長期的估值可達2000億美元。

正面看,它是創新經營模式,提高汽車的利用率與乘載率,為乘客帶來更高品質、迅速、靈活和個性化的服務;對加入Uber的司機而言,Uber宣稱由於提高載客率及運作效率,司機的收入可增加。負面的看,它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政府尚無明確辦法管理。當然,更重要的是它侵犯到傳統的計程車司機及車行的領域與利益。今年6月陸續在歐洲各大城市爆發的計程車司機抗議Uber,及政府或法庭禁止Uber經營,都由此而來。

在整個爭議論證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小黃司機的發聲、車行的立場、Uber的辯護,甚至政府的政策,但這個生態系中,應該是最重要的消費者不見了。牽涉到自身利益的正反雙方為已發聲也罷,但政府卻不該也不能忘記它該服務的民眾權益。

如果說Uber能為乘客帶來更高品質的乘車經驗與服務,政府不是該優先考量讓其生存?對其監督與管理有不足者,也該考慮納入管理、補其不足,而非視若寇仇、宣戰開罰。但交通部的作法,似乎只站在業者立場思考;官員就說,Uber類似計程車,會衝擊現有計程車經營環境。問題是:這能成為動用手段打壓、甚至要讓Uber無法經營的理由嗎?一味維護舊有體制、法規、業者,可能的結果就是新創事業與商業模式無由生根,最後造成的是台灣整體的落後─近期因第三方支付引發的銀行與網路業者的爭議,也是同樣的情況。

而且以趨勢來看,類似Uber的叫車服務,已在各國快速發展;國人熟悉的LINE也推出「LINE TAXI」的叫車服務,還有發跡於巴西後發展到全球的EASY TAXI(已在台灣設點發展)。

此外各國也有屬於地區性的叫車服務,以中國而言,除了百度入股Uber外,阿里巴巴有「快的打車」、騰訊有「滴滴打車」,3大網路巨擘各自有自己的叫車服務,未來趨勢如何顯而易見。以滴滴打車而言,目前號稱有超過 1 億註冊用戶,超過 100 萬名司機、每天處理 520 萬筆叫車預訂;即使台灣原有的車隊也都提供在行動裝置上的叫車服務。

這些叫車服務或許經營模式迴異、市場區隔亦不同,但政府該思考的是在法令、制度及管理上,該如何因應產業趨勢變化,迎接新典範;而非抱殘守缺,腦中只想著如何保障現有業者的利益─當然最重要的是如何保障乘客的安全與權益。坦白說,即使交通部與傳統業者這次成功壓死Uber,還是無法改變叫車服務的趨勢,未來終究要面對問題。

矽谷著名的風投家安德森曾說「軟體吞噬著世界」,Uber、EASY TAXI、滴滴打車等模式的興起,為這句話下了一個最佳註腳。不論是政府、或是傳統的業者,不必花心思阻擋,因為很難阻擋;好好想想如何調整因應,才是存活之道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