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震華觀點:台大為何進不了世界前50名?

2021-06-21 06:50

? 人氣

台大無法擠入世界排行前五十有其原因。圖為台大傅鐘。(蘇仲泓攝)

台大無法擠入世界排行前五十有其原因。圖為台大傅鐘。(蘇仲泓攝)

英國著名的學術評比機構QS,日前發布了今年最新的(2022)全球大學排名,台灣唯一被排進百名內的是國立台灣大學,但是卻比去年退步了2名,從66名退到68名。在其他類似的大學排名中,狀況也差不多,台大頂多就是在百名之內,難以進入前50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許多國人都會狐疑,為何在亞洲聲譽卓越,無論是教師或學生都是首屈一指的台大,為何長年以來的全球排名卻都只能在百名上下徘徊,難以進入前50名;而對岸的北大、清大,甚至復旦、浙大等校,卻紛紛超越台大,更別說新港的新大、港大、港中大等,也都紛紛超前,而且越超越多,難道台大真的落後這些學校,還是其評比本身歧視台灣?甚至讓人懷疑,到底有沒有「阿共」的陰謀呢?

要回答上面問題,只要看看這份排名的幾個評比項目,大概就可以獲得答案。在QS的評比中有五大項目:學術聲望(台大38名)、雇主評價(57名)、教師論文平均被引用數(213名)、師生比(385名)、國際教師(570名)、國際學生(354名)。

從五大項目的評比中,可以看出台大其實在「學術聲望」上,已經擠進全球50名內;38名是相當出色的表現,顯示以全球標準來看,台大師生的學術表現絕對是出類拔萃的。「雇主評價」當然可以反映出其訓練是否符合雇主的期待,是從就業市場來看,該校培訓產生的學生品質,這自然是重要的教育目標-大學不能只談理論而不懂實務。

然而國際間,至少評比機構認為,一個傑出的全球性大學,不是只提供學生學習、教師研究的場域,還要是一個擁有多元的外國教師和學生,能在這裡認識各國青年和文化、讓境外教師參與教學及進行團隊合作,才能和國際間有學術互動往來,不會和最新學術脫節或局限於某種地域性。這些觀點,讓「國際教師」和「國際學生」都進入了評比項目。而「教師論文平均被引用數」可反映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可視為平均而言該校研究對學術的真正貢獻程度。最後,「師生比」反映每位老師平均需要關照的學生數,越少的話就表示學生無法獲得老師適當的關照。作者個人在美國念過三所公私立大學研究所,都有大量的國際教授和外國學生,對於跨文化的了解深感獲益,也結交了各國的同學好友,深刻體會這些評比項目是有其道理。

可以看出,台大除了「學術聲望」和「雇主評價」兩項都進入百名內以外,其他4個項目都相對落後,排名在200〜400名之間,拉低了總排名。原因何在,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學費奇低、預算有限,二是學校對教授的績效要求簡單僵化。首先,「國際教師」、「國際學生」和「師生比」要能出色,都要靠花錢才行,因為若教授的名額不夠多、待遇不夠高、獎學金不夠多,就不容易吸引到夠格的國際教師前來應聘、好的境外生被吸引前來就讀,而這些剛好都是台大的罩門。

台大2019年的預算約200億元新台幣,是中國大陸清華大學(1364億元)的六分之一不到,也落後於所有其他競爭者,又長年不准調漲原已極度偏低之學費(目前台大一年學費約為文科5萬元、理工科6萬元(新台幣,以下皆同),香港本地生約為15萬元,韓國公立大學約15萬元,日本公立大學約18萬元,新加坡本地生約32萬元,更別說美國私立名校一年學費約2百萬元),台灣人民對教育捐款的行為和西方世界完全不能相比;身為公立大學,台大教授待遇只能接受政府規定、經常多年未能調整,和國際間差距不斷擴大,不僅和新、港有數倍差距,連韓國也超越台灣達一倍之多。能提供境外學生之獎學金名額有限,難以和鄰近區域內之競爭者競逐爭取優秀國際學生。而且雖然學生人數年年增加,而教師員額卻維持不變,當然師生比也無法提升。

台灣大量設立大學,全部都向政府爭取研究經費,導致台灣對教授的研究支持越來越少,台大目前文科的研究個案(如果你是幸運通過審查的不到一半申請者),平均補助個30〜50萬元,只能聘請半職的研究助理,比起20年前大約刪減了一半。新加坡國立大學風險管理系的段錦泉教授(台大畢業、中研院院士)一個研究計畫預算約為1億元新台幣,學校一毛錢未刪,為全球所有上市企業每天估計其應有市值,在計畫中創辦了一家校內企業、長期雇用了20個員工,提供研究資訊給全球性投資公司或基金-在台灣,簡直是天方夜譚。

上述這些現象,不僅難以改善,可能還會越來越差。「教師論文平均被引用數」則因全台灣的教授升等標準,都採用簡單的指標-看發表在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或SSCI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等幾項「論文引用指標」內收錄期刊之發表數量為準,導致全台灣教授幾乎都只爭取論文能在此類學術期刊發表「數量」為尚,少有以研究之「重要性」為重者,也就是「重量不重質」,所以大量的論文可以被發表,但受國際間重視引用的狀況偏低。但若問,為何不加以改善?因為任何改善都會變得非常複雜,幾乎沒有大學願意設法解決。

還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台灣少子化嚴重,大學都為爭取學生而降低要求來討好學生,連台大也受到影響。30年前得到各班書卷獎學生平均分數約80到90分之間,目前幾乎都在90分以上。若要求嚴格,書教得再好都可能被學生的「教學評鑑」評為低分,影響教師升等,讓教學分量較多、要求較嚴的好老師越來越少;必須上課輕鬆、給分超高者才受學生歡迎。這完全不像歐美大學,目前還是相當嚴格,例如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每年大一升大二就會淘汰2成,美國馬里蘭大學每年也要淘汰1成,在台大都是不可能之事,打擊教師心理甚鉅,經常相互抱怨學生素質和學習態度大不如前,而有不如歸去之感。台大經濟系,過去每年都會有5位大學畢業生進入美國頂尖大學的研究所,目前大概只剩1位,。

最後,到底有沒有「阿共」的陰謀呢?對岸的著名高校,近來也為世界排名著了魔,千方百計要往前擠;甚至搞出一種沒有人性的機制-在一個長聘缺額之下,同時雇用了好幾位短聘教師,表現最好的一位未來才能留任,搞得年輕教師拼了小命、沒日沒夜地研究發表,但絕大多數還是陣亡,其中多是美國名校的海歸博士。最近復旦大學某教授,在獲知沒能獲得續聘正職後手刃了該系書記,就是這種極端機制下的悲劇-這可說是阿共的「陽謀」(但不是針對台灣),當然會在這些評比中表現出色,只是畸形而且沒有人性。

台大教師雖然入校標準最高,多半為美歐名校博士、研究和教學的要求最嚴,長年夙夜匪懈、經常通宵熬夜乃至於經常見教授猝死,但待遇卻和其他大學同級教師完全一樣,導致最優秀的部分教授長年往境外的港澳、新加坡,近年則往對岸(如財經的熊秉元、巫和懋、朱家祥、謝啟瑞等)流動。近來台灣「年金改革」,台大教師退休金和其他所有教師一樣被大幅刪減,導致延攬優秀新人無力(台大財務金融系空缺已多年招不到新老師),資深的優秀教授外流將會加劇(2015年有六位教授被外國以五倍以上高薪延攬,包括前代理校長郭大維到香港城市大學、前副教務長康士仲到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在此情況下,台灣大學教育其實是在崩潰之中,台大以如此低廉的學費、教授待遇和教育環境下,能維持在百名之內已經是個奇蹟,未來要維持在百名之內將會極端困難,更遑論要進入前50名!但是,21世紀的國家競爭將是知識與智慧的競爭,您能不擔憂嗎?

*作者為華梵大學人文教育學院兼任特聘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台大和文大退休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