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專欄:草船借箭的「杯具」

2017-09-22 05:50

? 人氣

曹魏代漢之後,劉備入蜀稱帝,很大一部分需要當地菁英的支持。直接與蜀漢有領土爭議是東吳,所以劉備耗費了巨大的心力與孫權相持,結果卻是「遺恨失吞吳」。諸葛亮則採取開發大後方的戰略,故「六渡瀘水」,厚積國力。而在劉備死後,諸葛卻以發動另一場戰爭來迴避與少主劉禪間的權力矛盾。丞相北伐,大軍在外少主無法節制,卻必須負擔沉重的戰費支出,蜀地人民當然有不同聲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讀〈出師表〉可看到巴蜀人心厭戰

所以出師表背後,是本地維持現狀派與復國大業派的路線之爭。戰爭是蜀漢最大的賭注,諸葛亮則是抬出法統,佈署人事,想要說服(或壓制)反對派。沒有讓學生看到這一層,高中國文教育可以說根本不及格。但問題不在學生的好奇心與教師的自省能力,而在「賞析文字然後教化」的教學方針。

作為兩篇絕妙文章,草船借箭與出師表當然應該繼續留在課本裡,但應該把三國對陣當成真正的戰役來模擬及思考,讀出師表可以看到劉禪所代表巴蜀厭戰的人心。漢語的定式思惟中,有極強道德先行與不究細節的傾向,分出忠奸比還原真相來的重要。正是這種長期的集體怠惰,讓後人看不到諸葛的戰略偏執。兩千年之後,只看到蔣公永豐艦救駕接班,卻看不到陳炯明對孫中山毀憲用兵的批判。

其實孫蔣都是中國現代史的大人物,正如同諸葛亮大名永垂後世。問題不在歷史人物,而在今人講述歷史的偏頗,並且不知反省地搬到教育體系中。以台灣的民意分裂,理應是最能夠進行歷史除魅的社會,綠營應該重讀三國,並以台灣本土化的親身經歷來理解劉禪與諸葛之間的矛盾,藍營也不必老是對號入座,把諸葛投射成南宋南明與兩蔣式的悲劇英雄,不妨試著從曹魏的觀點來重新理解今天兩岸的局勢。

孫中山與宋慶齡與官兵在永豐艦合影(1923年)
孫中山與宋慶齡與官兵在永豐艦合影(1923年)

當孩子十歲開始思考統獨問題

但台灣的悲劇在於藍軍只想保住原來套路,而不管其中有多少糟粕。而綠營則大多是歷史的局外人,綠營頭面人物對中國歷史的理解,比他們滿心羨慕的日本人不知相去幾千里。藍綠的史學工作者令人失望的地方,不是因為他們講的全是假話,而是他們期待以國家教化青年的私心完全是一丘之貉。今天聯署反對文言文的「本土學者「,其實就是明天的「國教派」。

漢字與普通話已經是台灣文化不易的基底,至於未來的新芽長的如何?則該由社會與技術的長期演化來決定。但如果中國化就是去糟粕化,有何不可?如果本土只是另一層過時的老繭,就請別浪費大家時間。

台灣最精彩之處,也許就是孩子十歲就開始思考與自己切身相關的統獨問題。年輕人需要更多的辯論與真相,但老人們總是還在搞刪訂史書那一套。歷史具有解放思想的潛能,但上位者素來不好此道。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刊《新新聞》1594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正修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