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抗戰時期—花園口掘堤戰略之運用、效果與歷史反思

2020-11-22 07:00

? 人氣

附註說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

(Ⅰ)早期一般大陸對於花園口決堤之記載,可參見張獻文教授之著作--

以黃河的氾濫來達到軍事目的,這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因此,徐州會戰失利後,就有許多人建議採取「水攻」。5月26日,何成璞(1889~1944)向參謀部建議:「查黃河現屆桃汛,考城西尤以蘭封屈折部衝力最猛,倘施工決口,則黃水即循故道直奔徐州,不特大地氾濫,使敵機械化部隊失其效能,抑且足以摧毀其戰力,使其打通津浦之企圖仍歸泡影,幸及早圖之」。

豫東戰役的失敗,使鄭州和平漢鐵路受到嚴重威脅,尤其是鄭州如果陷落,將給武漢會戰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於是,蔣介石終於決定掘開黃河大堤,以氾濫的洪水來阻止日軍的攻勢。由於「掘口事關重要」,蔣介石指派掘堤工作由商震負責。

6月4日晨,第53軍1個團奉命在中牟縣境內趙口挖掘黃河大堤,次日又加派第39軍1個團協助,並懸賞法幣千元,以圖加快速度。當晚,工兵營用黃色炸藥和地雷炸開堤內斜面石基,開始放水,但因黃河「春冬水落」,水發量小,「僅流丈餘,即因決口兩岸內斜面過於急峻,遂致傾頹,水道阻塞不通」而告失敗。於是,第39軍軍長劉和鼎又另派1團士兵在第一道決口以東30米處掘第二道決口。同時,擔任黃河鐵路守備的新8師師長蔣在珍建議在鄭縣之花園口另作第三道決口……6月9日晨6時,用炸藥炸毀了堤內斜面石基,9時放水,「初水勢不大,約一小時後,因水沖刷,決口擴至10餘公尺,水勢遂益猛烈」。後來又用平射砲2門向已挖薄的堤岸轟擊,將缺口又打寬約2丈,「水勢驟猛,似萬馬奔騰」。「時值天雨……決口愈沖愈大,水勢漫延而下」,京水鎮以西一片汪洋,盡成澤國。

花園口決堤後,黃河之水沿京水鎮以南的索須河、賈魯河以東地區向東南流去,開始流速尚緩,12日水流才到達隴海線鄭州以東的白沙車站附近,水寬約1公里左右。但同日趙口的決口亦被河水沖刷開來,河水由趙口以西的三劉寨直向南瀉,在中牟同花園口水流匯合後繼續沿賈魯河南流,14日水頭抵達尉氏,16日流至鄢陵、扶溝,18日流達西華、太康、淮陽,20日水頭到達周家口,由周家口流人沙河向太和、阜陽而去,流進淮河,東入洪澤湖,再經界首匯人運河,沿運河南下進入長江,流入東海。整個黃泛區由西北至東南,長達400餘公里,途經豫、皖、蘇3省44個縣。

花園口、趙口決堤,在軍事上取得了暫時的成功,給日軍西進平漢線造成困難。第14師團1個混成聯隊,砲兵1個大隊,騎兵1個中隊,坦克10餘輛在中牟被困。中牟附近水寬約15公里,水深3米,該股日軍除一部向東南退去外,大部退入城內用沙包堵塞城門。第16師團主力亦被洪水圍困在尉氏、朱曲鎮、朱仙鎮、南北曹附近。尉氏一帶水寬約30餘公里,日軍紛紛收集門板及其它渡河工具,準備東逃。由於洪水氾濫,日軍不得不中止向鄭州的進攻。日軍由鐵道東撤部隊萬餘人,由黃河北渡部隊7,000餘人。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