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抗戰時期—花園口掘堤戰略之運用、效果與歷史反思

2020-11-22 07:00

? 人氣

兩岸隔海對峙,影響了歷史真相的紀錄

由於兩岸早期對立嚴重,這自然也影響了大陸對於抗戰歷史的詮釋。中國作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梅桑榆(原名梅曉東)在他所寫的:《花園口~1938》(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3.06.01)一書中就完全依據中共對於抗戰歷史的基調指控:事件(花園口決堤)使豫皖蘇三省44個縣市受災,黃河氾濫面積達5.4萬平方公里,造成89萬人死亡,1,200萬人流離失所。但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洪小夏,在重新爬梳資料後,找到了跟以往截然不同的結論。夏教授認為使用決堤戰術在當時確實是禦敵的有效之舉,但過去宣稱黃泛區人民死亡人數達89萬人則是誤傳。「這個數字是1938年6月黃河決堤到1947年3月黃河歸故期間,河南、江蘇、安徽三省所有病、餓、溺死亡的人數,當時因決堤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3萬人左右。」(參見附註說明1)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早在1985年8月,即紀念抗戰勝利40週年時,中共將抗戰區分出兩個戰場:國民黨政府負責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所領導之八路軍、新四軍、游擊隊所負責的「敵後戰場」後。大陸的歷史學界,對於花園口決堤事件的詮釋,態度就變的比較持平,在1997年8月28日,由河南人民政府與中共中央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所重立的《黃河花園口決堤堵口記事碑》中是這麼寫的:「決口後,泛區長四百公里,寬三十至八十公里,合豫,皖,蘇三省四十四個縣市,受災人口一千兩百五十萬,淹沒耕地一千兩百六十三萬餘畝。水災,蝗災使泛區饑民掙扎,餓殍枕藉,又加戰亂兵匪之憂,八年多共死亡八十九萬人,逃亡三百九十一萬人。這次決口所造成的劫難,是黃河災害史上最嚴重的一次。」

1938年,國民政府和國軍向黃氾區災民發放救濟物質。(作者提供)
1938年,國民政府和國軍向黃氾區災民發放救濟物質。(作者提供)

郝柏村先生在他所口述的《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書中指出:「這些統計數據或有所本,我沒有太大意見,但如果將八年抗戰期間,老百姓在這個地區的所有旱災,兵災損失,都算在花園口決堤這件事上,不但不客觀也完全忽略了日本軍閥才是罪魁禍首的事實。國民政府決堤的動機,及其所達到的正面效果,則未見載於碑文中,顯然忽略了件事情的真正意義」。(註五)

而由郝柏村口述、何世同將軍編校的《血淚與榮耀~郝柏村還原全面抗戰真相(1937~1945)》一書中對花園口決堤之戰術運所帶來之影響,則再度強調:徐州會戰結束後,國軍主力向西轉進,日軍機械化部隊沿隴海鐵路平原地帶急速西進,開封失守,鄭州告急。

鄭州是隴海嶼坪和鐵路的交會點,日軍一旦奪取,即可延平漢鐵路,由北向南攻擊國軍武漢陣線的側翼。當時國軍主力部署在武漢以東的淮河與長江之間,武漢以北兵力薄弱,日軍機械化部隊若由此南下,中國立即被縱斷為二,國民政府持久抗戰的戰略佈局,不但前功盡棄,還要面臨主力被包圍殲滅的嚴重後果。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