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抗戰時期—花園口掘堤戰略之運用、效果與歷史反思

2020-11-22 07:00

? 人氣

作者介紹黃河花園口掘堤戰略的運用與效果。(Leruswing@Wikipedia/CC BY-SA 3.0)

作者介紹黃河花園口掘堤戰略的運用與效果。(Leruswing@Wikipedia/CC BY-SA 3.0)

(民國27年/1938年)六月十四日:

由於吃了敗仗的支那兵破壞了黃河的堤防,河水滔滔地淹沒了大片的土地。為了我光榮的第十六師團早日從大水中逃脫出來,增派了大批偵查兵。師團總部設在尉氏城內。

六月二十七日:

……不久就來到了被洪水淹沒的窪地,高粱穗像水草一樣從水面探出了頭,好像在游泳一般。我們這些士兵是不知要走向哪裡,只是聽從命令而已……隨著時間的推移,速度加快了,相互間失去聯繫……敵人知道我們糧食不足、彈藥缺乏,像餓狼似的窮追不捨。我們後退一里,敵人就前進一里,可以說在戰場上後退比前進更困難。(摘自:東史郎(1912~2006)之《戰地日記》)(註一)

制定「以水代兵」決堤策略的決策背景

國府在「蘭封會戰」失敗(民國27年/1938年5月),日軍陸續攻陷開封、尉氏、中牟後,為避免在豫東的平原上與日軍決戰,同時也讓第一戰區的主力能安全撤到平漢鐵路以西,才正式決定實施法肯豪森將軍早在民國24年(1935年)8月20日時,就為國府所規劃《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中的相關戰略建議:「最後的戰線為黃河,宜作有計劃之人工泛濫,以增厚其防禦力」。(註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軍委會(軍事委員會)在決定「以水代兵」的決堤策略之後,最初的首選卻並非花園口,而是中牟縣城北邊25公里的趙口,這裡東西距離開封、鄭州均不到百里。最重要的是──日軍大部盤踞在這一帶,黃河水一旦放出,會把日軍滯留在這片土地上。

但趙口的決堤行動進行的非常不順利,不得已才轉換到與趙口相距26公里的花園口--花園口位於鄭州市北郊約18公里的黃河岸邊。清代,這裏曾是黃河渡口,且因舊有花園一處,遂名花園口。

這個決定也得到了當地水利專家的肯定,因為黃河的河道有「銅頭鐵尾豆腐腰」的說法,所謂「豆腐腰」,就是指河南孟津縣到黃河入海口一帶,意思是說黃河堤防所在的腰部,好像豆腐一樣容易被洪水沖決。

花園口就恰恰處在黃河腰部上端的彎曲部,河水洶洶而來,到腳下突然受阻,壓力較之直線處為大,容易沖垮河堤。而且從地圖上看,待河水從花園口一帶破堤湧出,漫過巳被日寇佔領的開封、中牟、尉氏、通許、扶溝、西華等縣境後,便可注入賈魯河,向東南而行,流入淮河。賈魯河道,可成為一道天然屏障,阻止黃河水無邊漫流,應可減少人民所受之損失,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的軍事教科書還特別把「花園口決堤事件」作為一個作戰成功的案例來說明。(註三)

6月9日,花園口決堤放水,初期這場人造洪水的水深很淺,大約60~90公分之間,但隨著時間的拉長,氾濫範圍逐漸加大,總計淹沒了44個縣,54,000平方公里……除了淹死的外,還有更多的無辜百姓死於飢餓和傳染病。(註四)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