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低收卻被質疑「看起來很好」、跟爸媽睡工地不上學 社工揭校園被隱形的「貧困家庭」真實困境

2020-11-03 09:50

? 人氣

「我們都很難說清楚那是什麼事情,這是小小的歧視行為,像今年金鐘獎那個『吼吼吼』、或是我們曾有個總統說『把你們當人看』,那些話本身可能沒有太大的想要傷害對方的意思,但聽在耳朵裡,超級不舒服……這對學生、家長來說是很痛、被歧視的過程,很多孩子如果能不要被發現是原住民就不要被發現,我們很多大專生到現在都不會講自己是原住民。」楊佳賢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貧窮、底層、貧富差距、房價示意圖(謝孟穎攝)
或許出身原住民的青年就在你我身邊,楊佳賢卻也發現歧視帶來的無聲:「很多孩子如果能不要被發現是原住民就不要被發現,我們很多大專生到現在都不會講自己是原住民...」(示意圖,謝孟穎攝)

被歧視,這是學生們不太願意去學校、就算去了也可能跟同學起衝突的原因之一,家庭部份也有些難解的問題。楊佳賢說,樂窩服務的家庭多在勞力密集產業,近8成是做板模、工地,必須跟著工程全台跑,有時工程趕不完可能還需要住在工地幾天,有些學生從小跟著爸媽睡工地、那段時間就沒去上課,這時老師看到的就是孩子不上課、中午才到學校、一下就走掉,很難再理解:工地好像很危險,但把孩子單獨放在家裡更危險。

勞力工作的家長未必能在周六、周日休假,但仍想陪伴孩子,於是楊佳賢也會看到一些家長特別幫孩子請假,帶孩子去釣魚、參加祭典、基隆全家老小玩水打卡──這些楊佳賢看來是父子關係很好、快樂的童年,但在老師角度就會很擔憂:成績已經很差了,怎麼辦?學校看到的是孩子課業表現差、出席情況差、求學動機薄弱,雙方之間有這樣巨大的落差。

這些孩子在小學就時常有缺席狀況,上國中變成「基本上不去學校」,於是樂窩的嘗試之一,是在學校開「第二條路」,學校找社工開高關懷班,社工就在社區成立很吸引年輕人們的拳擊教室,各種不愛上課、常打架的孩子都被一一吸納進來。或許這些孩子在他人眼中就是「愛打架」,但當他們進到正規拳擊訓練,一個個都是爆發力強、願意學,開始有動機去學校。

樂窩也一樣處理家長的困難,一方面開課輔班替那些晚上9點、10點才能回家的家長照顧孩子,煮飯給孩子吃、幫忙簽聯絡簿再跟家長報備孩子狀況,家長吵架也會去「圍事」幫忙溝通、親子問題也處理,也做學校老師跟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樑,許多狀況都可以即時說明。

楊佳賢記得曾有個出身阿美族的主任入住社區的原民國宅,孩子一開始是有點害怕的,「主任居然住我家樓上還天天巡」,但楊佳賢也記得那是校內原住民學生被照顧得最好的時候──家長知道主任就住隔壁,可以溝通、可以聊天,主任也可以深入了解原住民家庭的狀況與需求,可惜後來主任回花東工作,一切又漸漸回復到學校不太能理解原住民學生、跟家長溝通有困難的狀態。

「現在多數老師也不太有辦法走進家庭裡,能留line、打電話就很辛苦了,做家訪是真的滿累……但對我們來說,如果做好這事,你會看到那些家庭的家長跟學生會較往學校靠近一點。」楊佳賢說。

本篇文章共 5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53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