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數據經營的實然與應然

2017-08-27 06:10

? 人氣

作者認為,相關數據連結的對象,主要是國外數位原生組織打造出的生態圈。對於這些國外數位原生組織而言,接入新種類的數據,可以更清晰的掌握用戶端的各面向、擴大競爭優勢;所以相關的連結,實可能為其帶來邊際效益遞增的好處。(資料照,美聯社)

作者認為,相關數據連結的對象,主要是國外數位原生組織打造出的生態圈。對於這些國外數位原生組織而言,接入新種類的數據,可以更清晰的掌握用戶端的各面向、擴大競爭優勢;所以相關的連結,實可能為其帶來邊際效益遞增的好處。(資料照,美聯社)

數據,是數位金融、工業4.0、新零售、新媒體等新趨勢的共通發展基礎。今年5月6日的《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封面標題稱數據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資源」(The world's mostvaluable resource),專文探討作為新經濟中「未來燃料」(Fuel of the future)的數據。一方面對數據在迄今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加以註解;另一方面,也前瞻未來勢必更廣、更深的數據運用與相關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營者近期接觸此類總體層面的趨勢描述,認識市場發展前沿的同時,常常更關心個體層面的解讀、因應乃至轉型之方。然而不同市場、不同背景的營利性組織,由於發展路徑各殊,數據對於個別組織的意義實大相逕庭。在這樣的異質性下,本文試著就數據經營的實然與應然面,爬梳較具共通性的理路。

數位原生組織來勢洶洶

首先,就營利組織而言,被喻為未來經營燃料的數據,如上圖所示,一方面是一種資源,包含「數據種類」與「數據量」等2個主要面向。另一方面,則是一種能耐,涉及數據取得、彙整、建模、運算與解讀等相關環節,以下統稱其為「數據運用能量」。

在這樣的架構下,數位原生的營利組織(如Google、Facebook、阿里、騰訊、樂天等)的數據發展脈絡,便與傳統實體原生者有很大的差別。迄今屬於數據發展前沿的數位原生組織,往往從提供單一服務開始經營。隨著用戶數擴大,將服務轉型為平台(如Google的線上搜尋、Amazon的電商、支付寶的支付、騰訊的社交等);再次第由單一平台發展多項平台,終至發展出多平台圍繞用戶的個別「生態圈」。

數據一方面是經營過程中自然生發的結果;另一方面往往也是優化作業、創造新模式、提供新價值的動能。就上圖的詮釋,經營有成的數位原生組織,因此首先掌握單一業務下的大量數據,據此長期發展數據運用能量,再透過豐沛的數據運用能量驅動新的事業經營,從而面對各類新數據種類。透過新數據種類,它們又進一步修練更上一層樓的數據運用能量。

實體經營面臨的數位挑戰

相對於數位原生者,傳統實體原生組織在數據浪潮下,常面臨以下的3種窘境:第1,是數據量稀缺。就傳統型態經營的零售、製造、媒體各業而言,歷史上的現實是經營過程中自然生發的數據相當有限。

第2,即便如電信、金融等業,營業中生發的數據量並不甚稀缺,但傳統上數據只是營業附帶而生的副產品,因此一旦論及要透過數據創造新價值,便常面臨數據彙整與彙整後的數據分析,這2項數據運用能量門檻的挑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