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強波觀點:從「首戰即終戰」到「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2020-09-19 06:30

? 人氣

馬英九(圖)在「國家不安全」研討會批評總統蔡英文把台灣推向戰爭邊緣。(顏麟宇攝)
馬英九(圖)在「國家不安全」研討會引用國防安全研究院的評估報告,指解放軍對台策略是「首戰即終戰」。(顏麟宇攝)

該報告於2018年12月發行後,「美國之音」即曾做過引述,強調對岸攻臺的戰略是「首戰即決戰」,不過從點閱率來看,此說在當時似乎沒有太多人在意。沒料到一年半被馬前總統重述之後,竟意外引發熱議,而成為焦點話題。馬英九雖已具體交代此說出處,但執政當局從府院黨到各級民代仍競相抨擊,指責其「斷章取義」。至於是否如此,因報告全文可在網路下載,有興趣者自可參研判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然也有另類的質疑聲音,例如律師林憲同即認為該言論已對國家安全、人民生活造成侵害,而至臺北地院自訴馬英九恐嚇、妨害社會安寧秩序罪。因為馬英九公開對國人宣稱:「中共武力犯臺『首戰即終戰(指敵前投降)』」,係誤用國防部文件所載「『首戰即決戰(指奮戰到死)』」。無獨有偶,親民黨文宣部前副主任吳崑玉也主張「終戰」是日本人為了繞過二次大戰「戰敗」一詞,所想出來的替代名詞,因此「『首戰即終戰』等於『只要開打,就是投降』,這是一位曾任中華民國三軍統帥者所該講的話嗎?」

其實林吳二君所言,應該是引喻失義了。經查「終戰」一詞,中文詞典並未收錄,我問了不同班的大學生,多數人均認為是「最後一戰」或「終局之戰」(估計是受了超級英雄電影的影響)。若查詢日文詞典,其解釋為戰爭之終結,係指交戰各方依據國際法而讓戰爭成為終結狀態,其反義字為「開戰」,基本上是個中性字眼,並無投降之意,投降的日文為「降伏」才對。大家不要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可是不折不扣的戰勝國,但該國教科書仍有一戰於1918年11月11日正式終戰的敘述。二戰時日本已屬戰敗國,固然天皇於1945年8月14日先對內發布「終戰詔書」,但是9月2日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及政府於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與同盟國代表簽訂「降伏文書」,這才是具有國際法理地位的正式文件,而翌日亦即是我國「九三軍人節」的由來。

其實真要「說文解字」的話,國防部於「八二三戰役62周年」發布的「枕戈待旦,同島一命」影片和文稿,強調「即使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絕不會讓敵人越雷池一步」恐怕更為可議了。所謂「一兵一卒」雖可宣示國軍守護臺灣之決心,但隨便問一個有國中國文程度的,都會知道這是輸家的語言,因為有把握得勝的一方絕不會口出此話,試想中共在抗美援朝戰爭、美軍在參與波斯灣戰爭時會這樣說嗎?國防部如宣示必將對共軍「迎頭痛擊」或是保證讓共軍「有去無回」,不是更有氣魄、更有嚇阻力嗎?遺憾的是,不知是不是中文不好,隨後我駐美代表蕭美琴在推特上津津樂道地分享國防部短片,而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於記者會回應外界近期推測兩岸開戰機率時,也回答說「一旦發生任何戰事,臺灣全體人民會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從「首戰即終戰」到「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唉!這個想像空間就留給大家吧!

*作者為自由作家。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