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新冠封鎖隔離的新反思:方法不對,代價昂貴—佩戴口罩才是更好解方

2020-09-04 10:44

? 人氣

根據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的數據,瑞典的新冠死亡率高於鄰國丹麥,但低於英國,而付出的經濟代價比這兩個國家都要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瑞典目前的感染率和死亡率與歐洲其他國家一樣低。人們因此猜測瑞典追求的是群體免疫,即由於先前的接觸或疫苗接種,能有足夠多的人群獲得免疫力,因此人際傳播減少,疫情最終消失。至於達成群體免疫的臨界點是什麼,無論是在瑞典還是在其他地方都尚無定論。

到今年3月,美國再想效仿東亞的檢測與追蹤策略為時已晚。美國疾控中心搞砸了最初的檢測試劑研發和分發,檢測能力有限意味著無數感染病例歷經數月都沒能被發現。川普(Trump)對檢測依舊輕視,時至今日,美國每查出一個確診病例所做的總測試數還不到20次,而台灣和韓國在高峰時期則是超過500次。

瑞典的策略也被排除了。3月中旬,英國放棄了這種策略,原因是倫敦帝國理工學院(London’s Imperial College)的一組專家預測,如果不保持社交距離,81%人口終將被感染,英國將會有51萬人死亡,美國則會有220萬人死亡。

這些估算數據可能過高。一些專家認為,不需等到81%人口感染就能獲得群體免疫。儘管如此,這樣的預測還是有助於說服英國和美國領導人實施封鎖隔離政策。

然而,一開始他們的目標並不明確,大量術語令混亂局面雪上加霜。官員們有時說他們的目標是「彎曲」或「撫平曲線」,這些術語原本意思的是讓傳播感染趨勢在一定時間段保持平穩,醫院不至於被每天的高峰情況壓得不堪重負。有時他們又把目標描述為「緩解」、「遏制」或「抑制」,這些詞通常都可以換著用。

「幾乎沒有人嘗試去真正定義目標,部分原因是決策者和流行病學家沒有充分考慮如何用詞彙去定義他們想說的或想要的。」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米納說。

決定流行病傳播的關鍵因素是再生數,即「R0值」:每個感染者平均能夠繼續感染多少人。當R0大於1時,新的感染持續發生,直至足夠多的人口因感染或接種疫苗從而達成群體免疫。當R0小於1時,即便有輸入性感染會引發疫情爆發,但新感染病例最終會降至零。米納表示,緩解的目標通常是R0略大於1,而抑制的目標是R0小於1。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Paul Romer)表示,美國沒能解決「要緩解還是要抑制」的問題。他說,緩解意味著要接受有更多出現死亡病例來實現群體免疫,這是哪國領導人都不願看到的。但如果是完全抑制,除非你堅持到底,否則沒有任何意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