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大數據》百花齊放?泡沫膨脹?觀眾人數追不上演出 學者憂:收入沒增加硬扛場次,扛久會出事

2020-06-02 08:10

? 人氣

20200531-SMG0034-E01-2020兩廳院大數據完整版_03_各表演規模售票數據
 

劉怡汝談到,過去大家覺得藝文難以推廣,因為藝術常被認為是少數人的活動,如果演岀只在兩廳院,就只能推廣到兩廳院能接觸的人,目前演岀總量變大、單價變少的情況可能是好事,現在到處都能碰到中小型劇場,可能是只有200、300人的空間,甚至是像在咖啡廳、酒吧這樣非典型的空間演岀,這樣都會讓藝術會變得好親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劉怡汝並以水源劇場跟兩廳院舉例,一個不曾進過劇場的民眾,可能覺得水源比較好親近,兩廳院光空間就讓他們很害怕,不只是在空間、建築上讓人有陌生感,「而且感覺裡面都在講些聽不懂的話、做看不懂的事」,如今的情況反倒是遍地開花,選擇多樣化、內容多元,接觸到的觀眾也不一樣。

此外劉怡汝也表示,許多中小型團隊的目標,不見得是做大戲,這其中也有有趣的面貌,如明日和合製作所將「起乩」元素帶入劇場的《半仙》,或者像小事製作將街舞battle帶入劇場,這些東西,中規中矩的大劇場反而做不到,而兩廳院做為國家級場館,如今該扮演的角色,則是做為這些藝術團隊的夥伴與陪伴。

20190131-國家兩廳院31日於台北101召開記者會,於101一樓長廊,即日起至3月24日間,舉辦「TIFA共享時光」特展。圖為小事製作進行街舞Battle示範。(國家兩廳院提供)
圖為小事製作進行街舞Battle示範。(國家兩廳院提供)

高竹嵐則認為,如果數據上能有這麼多場次出現,至少代表現階段的場地檔期,包括各種非典型場地、替代空間,確實可以支撐這麼多中小型團隊,不過他也提醒,中小型演岀場次增多,不見得代表觀眾對藝術的接受度有打開,否則平均票房應該會成長,「是演岀的門檻變低了,跟過去相比,想做演岀的人可能一樣多,而做演岀的技術門檻變低,也導致很多新興團隊出現,但觀眾的成長沒有追上來。」

高竹嵐提到,每個世代都會有人想做演岀,如今門檻變低,所以整體場次爆發性成長,但之後的問題是:「活不活得下來?」如果目標是能長期持續演岀,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觀眾人數沒對應成長,大家還想要那麼多場演岀,就是在收入沒增加的情況下硬扛,扛久了總是會出事。」

無語言障礙、可容納較多觀眾 音樂節目穩定成長

另一個呈現欣欣向榮姿態的,則是音樂類節目。不論大中小規模,音樂類節目在票房、場次、售票數方面,7年來皆穩定攀升,而2019年度平均票房也創下新高。

劉怡汝便指出,這跟演岀樣態有關,如兩廳院的場地,國家音樂廳能容納2000人,國家戲劇院有時1500人都還嫌太大,因為理論上,音樂可以容許比較多觀眾同時觀看,只要場館設計好,像國家級場館不管坐哪個位置,聽到的都是原音重現,所以音樂演岀本來就可以吸納較多觀眾。

高竹嵐表示,音樂類節目確實,各方面都有增加趨勢,且在南部地區尤其如此,衛武營對此的影響很明顯,有可能是衛武營場館經營政策的影響。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