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大數據》百花齊放?泡沫膨脹?觀眾人數追不上演出 學者憂:收入沒增加硬扛場次,扛久會出事

2020-06-02 08:10

? 人氣

交大統計所助理教授高竹嵐(見圖)透過售票系統資針對消費者進行分析。(兩廳院提供)

交大統計所助理教授高竹嵐(見圖)透過售票系統資針對消費者進行分析。(兩廳院提供)

你曾走進劇場,欣賞一齣真人實地演岀的節目嗎?台灣如今終於逐漸培養出藝文消費環境,光透過兩廳院售票系統販售的演岀,2019年便有超過7000場,然而在看似蓬勃的背後,卻隱藏著觀眾增加速度,追不上表演團隊增加速度的隱憂,負責分析兩廳院數據的交大統計所助理教授高竹嵐,便對此憂心指出,如果觀眾人數沒對應成長,卻還是有那麼多場演岀,表演團隊就是在收入沒增加的情況下硬扛場次,「扛久了總是會出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供過於求?戲劇節目平均票房下降

國家兩廳院自去(2019)年起,透過售票系統資針對消費者進行分析,並於日前公布2013至2019年度最新數據,2019年度總票房來到13.6億新高,演岀場次達7119新高,購票會員數更達19.7萬人,較去年成長28%,似乎呈現一片欣欣向榮。

其中在戲劇類節目,儘管總場次在去年來到2916場,售票張數也成長為69.5萬,然而平均票房卻呈現下探之勢,2019年度僅有20.99萬,負責數據分析的交大統計所助理教授高竹嵐,便指出戲劇演岀無論在場次、售票數上都成長很多,但平均票房下跌,這顯示演岀增加,消費者可能也有在成長,但分下來每個團隊的票房卻是減少,可說是需求端的成長追不上供給端。

從供給角度而言,高竹嵐說明,像是音樂劇在去年增加不少,因為它在2018年看起來前景大好,所以到了2019年有許多團隊都投入,看起來觀眾、表演者都大量增加,也造成如歌劇院、新北藝文中心等場館加入大力推動。

然而演岀團隊與場館方的信心,仍須面對市場的挑戰。戲劇類節目平均每場票房,雙北地區在去年度首度跌破20萬,北部非雙北地區,則跌破10萬門檻,高竹嵐對此指出,雙北地區之所以會下跌的最嚴重,是因為北部場館跟檔期多、團隊也多,所以膨脹最明顯,場次增加的數量遠遠大過觀眾的增加,因此相對2018年落差很大。

20200531-SMG0034-E01-2020兩廳院大數據完整版_01_各表演類別售票數據
 

百花齊放?中小型演岀場次屢創新高

平均票房下跌,倒也不盡然是壞事,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或許代表表演藝術進入百花齊放階段。根據兩廳院資料顯示,單場觀眾數200至799人的中型表演,在2014年以後,每年皆有超過2000場次的演岀,2019年並達到2329人的新高,而觀眾數低於200人的小型演岀,近年每年也達3000場左右規模,似有中小型團隊崛起的趨勢。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便就此指出,越來越多中小型演岀,就會讓平均票房看起來呈現減少態勢,一場演岀是在水源劇場(座位約500席)或在兩廳院(戲劇院座位約1500席),產值上就會差很多,但她認為這不見得是壞事,反倒代表某種形式的活絡,是各種規模的場次都有變多。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