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請將社會慈善資源與網路技術作更有效的結合

2020-05-09 05:20

? 人氣

對於弱勢團體的慈善補助,作者認為應該要進行改革。(圖/紅鼻子鵲寶公益劇團提供)

對於弱勢團體的慈善補助,作者認為應該要進行改革。(圖/紅鼻子鵲寶公益劇團提供)

臺灣人很善良,許多人有小額捐款給慈善團體的習慣。我家是嘉義市的低收入戶,兄弟姐妹從小受政府、民間社團、宮廟等慈善團體的幫助,如今經濟自立了,我們也固定每個月一百、兩百捐點小錢給嘉邑行善團等慈善團體。金額不大,但這些涓滴匯聚的善的力量,或許是清寒家庭的及時雨,會讓弱勢銘記一輩子。鑒於自身成長經驗的所見所聞,謹在此提數點建言,希望能對嘉義市,甚至全臺灣慈善資源的運用略盡棉薄之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建立操作簡便的慈善入口網站。從事社會救濟的慈善團體有社團法人、基金會、宗教團體、宮廟,也有政府機構。但是救濟的項目大致是相同的,不外助學、施棺、造橋、扶貧等等。以嘉義市的施棺為例,如果家中親人不幸去世,恰巧又是低收入戶,可以向嘉邑行善團申請補助三萬元,但上網細查,還有許多宮廟及社團可以申請補助。這些團體彼此不通資訊,也就是懂門路的可以同一案例申請好幾條補助款,甚有殯葬公司以此為促銷手段。反之,不了解申請管道的弱勢只能坐困愁城。

或許有人說,自助而後人助,他自己不去努力打聽,要怪誰呢?可是社會上的弱勢往往不僅是經濟弱勢,在社會資訊及教育資源的獲取上也相對貧乏。有些貧寒老人不會上網,弱勢家庭沒有好的電腦跟網路設備。另一方面,許多民間慈善團體主事者也是老人,根本沒架設完善網頁的動機或能力,許多補助資訊本來就是靠口耳相傳在流通。

本人建議,請嘉義市的社會處或者大型慈善團體,協助建構網路慈善平臺,亦即慈善入口網站的概念,讓有需要申請補助的民眾依助學、扶貧、施棺、造橋等需求簡易操作,例如有意申請清寒助學金者,只要在該項目點一下,就可以一目了然自己所在區域有那些社團可以申請獎助學金,相關申請資格及規定為何。該網站的功能設計應使平常沒上網習慣的貧老者,經由身旁不懂相關規定的門外漢也能協助使用。

二、網路公開收支帳目。目前嘉義許多老人仍維持傳統的捐款方式,由信任的親友到戶收取現金轉交予慈善團體,收到善款的慈善團體再寄收據到家裡。這種方式的成功有賴於人與人間的信任感,但金流軌跡不易追查,容易被年輕一輩質疑。慈善團體的公信力是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倘能由政府或相關單位介入,輔導民間社團建立每一筆捐款、孳息收入、支出在網路上公開的技術,讓民眾可以上網了解自己捐款後的金流去向,本人以為將有助於提高捐款意願。

三、增加電子支付的捐款方式。目前的電子支付技術,收款方只要在網路上公開二維碼,民眾憑手機掃碼就能捐款,且每筆金流都能追查,退款也容易,是便利可行的方案。

LINE Pay 一卡通的電子支付帳戶用戶數在一個月內突破56萬人。(圖/蔡仁譯 攝影,數位時代提供)
LINE Pay 一卡通的電子支付帳戶用戶數在一個月內突破56萬人。(圖/蔡仁譯 攝影,數位時代提供)

這個平臺網站主要服務對象有三種人,一是有心捐款的民眾,二是收善款的慈善團體,三是尋求協助的社會弱勢。讓這三種人都能輕易獲得訊息,達到資訊公開、操作簡便、金流透明的效果。讓慈善的社會資源獲得更精準有效的利用。我相信不僅在嘉義市,全臺灣也都有此需求。臺灣自詡為電子強國,只要有心,相關技術應該不難建立。

生命中有些難關,倘遇貴人相助,跨過了也許就海闊天空。假如沒有,也許就永遠困在那裡。人生起起落落,誰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是下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健全社會慈善機制本身即是自助助人,裨益群體的善舉。在這個人人透過手機獲取資訊的時代,本人建議將社會上的慈善資源跟網路技術的作更有效的結合,讓臺灣最美的風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延續下去。

*作者為嘉義市中學國文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