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以金融創新帶動經濟復甦

2020-04-27 05:40

? 人氣

面對武漢肺炎衝擊經濟,行政院研擬發放「消費酷碰券」,刺激經濟發展。圖為行政院長蘇貞昌出席「行政院紓困振興進度記者會」。(資料照,簡必丞攝)

面對武漢肺炎衝擊經濟,行政院研擬發放「消費酷碰券」,刺激經濟發展。圖為行政院長蘇貞昌出席「行政院紓困振興進度記者會」。(資料照,簡必丞攝)

疫情之後,全球經濟陷入「持續性停滯」的可能,低通膨、低利率與低成長恐將成為新常態。台灣除爭論發放現金紓困或消費酷碰券之外,也應想想如何以金融創新做為經濟成長動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應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主要國家央行無不大幅降息,美國聯準會(Fed)更推出無限量化寬鬆(QE)措施。各國政府也搭配擴張性財政政策,補助企業、救濟民眾。

財政赤字劇增恐釀危機

但財政支出能否大幅擴張,考驗是否有足夠的財政韌性(fiscal resilience)能因應疫情帶來整體經濟金融環境的驟變,畢竟支出擴張將帶來龐大公共債務,成為未來負擔。
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評估各國大幅擴大財政赤字,估計全球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將提高13%,達96%。經濟學人智庫(EIU)更警告,債務危機可能隨之來襲,屆時全球經濟將面臨第二次衰退。如同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歐洲幾國發生主權債務危機,帶來全球經濟衰退。

保有財政韌性才能在平時藉由重分配的稅制與財政支出,讓財政政策發揮促進永續與包容性成長的政策目的。而當景氣出現衰退,財政政策也要能即時轉換為政策舒緩角色。且財政支出必須能通過民主制度的種種程序,在許多限制條件中達成政策目標。
舉例而言,擴大財政支出的預算必須經國會審議,擴大支出的內容往往考驗各國民主制度。民主不夠成熟的國家,容易在預算中出現政治分贓或政策買票,讓財政支出的紓困與經濟振興效果大打折扣。

各國貨幣政策目標也經歷幾次典範移轉。傳統貨幣政策目標在於穩定物價,但通縮時代來臨,對抗通膨已不再是央行最優先的政策目標。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普遍認定貨幣必須維持經濟成長,並達成促進就業的政策目標。

今年三月全球股災,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各國央行又轉為扮演提供市場流動性的角色。尤其是Fed宣布無限量的量化寬鬆措施,以確保市場流動性。

20200312-台股大跌。(顏麟宇攝)
武漢肺炎衝擊全球經濟,台股大跌。(資料照,顏麟宇攝)

QE釋出 資金流向投機市場

但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主要央行的QE經驗顯示,大量釋出的資金並未全部投入在推升消費與投資中,造成實質經濟的振興效果十分有限。滿手現金的企業,對經濟前景展望保守,缺乏擴廠計畫或找不到好的投資標的。寬鬆貨幣政策對提升就業與提高工資的政策效果十分有限。

QE反而讓過剩的資金大幅流向房地產、原物料或貴金屬等投機炒作題材。企業滿手現金,頻繁進出,造成市場的嚴重扭曲,投機行為排擠投資活動的進行。哄抬股價、買空賣空房地產、炒作工業區土地,這些金錢遊戲造成資本市場的嚴重扭曲。想投資擴廠的企業,卻找不到適當的工業區土地;勞動需求不足,勞動市場發展受限,無法增加勞動雇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