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場金融危機 ─銀行家、博物館董事,以及你和我:《大停滯》選摘(5)

2017-04-19 05:40

? 人氣

所以,不要被泡沫破滅的時間差給誤導了。這兩種市場崩壞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過度自信。之所以會有時間差,純粹是因為財力的差異,以及反應速度的不同而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甚至,這場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也不純然是銀行業所犯的錯誤──雖然說,銀行業也的確犯了錯。美國很多投資銀行的槓桿比率,從十二比一,暴增到三十比一。換句話說,它們舉債過頭了。造成的結果是,盈虧之間,他們只有很小的犯錯空間。在槓桿比率這麼高的情況下,過度自信的問題就更明顯了,而這也正是為什麼,銀行業會摔得這麼慘重。

而過度自信,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我發現,自己越來越難避免得出這樣的結論:不管有意或無意,數以百萬計的人其實都是共犯。

想像一下,你是一家博物館的負責人,幾年前想要擴建一棟建築,好陳列新的收藏,聘請更多員工。或許,是因為你覺得原有的陳列不夠炫,不夠大器,不夠有藝術性,不符合你對一間理想博物館的想像。當然,沒有人能預見金融危機,但你──以及其他很多人──其實可以更謹慎,畢竟,天有不測風雲。而風暴也的確降臨了,有些計畫因此停擺,有些人因此沒了工作。總的來說,是我們整個社會太過自信,而忽略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或許,身為博物館負責人的你,覺得自己不像銀行家那麼罪大惡極。然而,你的作為與銀行家的所作所為,其間的差異或許沒有你以為的那麼大。你們都同樣野心勃勃,同樣都想擴張──最後才發現是過度樂觀了。你們都多少沉浸在美好的虛榮中,而且你們都直接或間接地,害得很多人被炒魷魚。

每個人的小小信任,滾出了一個大雪球

尤其重要的是,投資者往往高估了其他投資者的判斷──投資銀行過度高估了其他投資銀行的判斷;購買不動產抵押債權證券的人,高估了市場的判斷,也高估了信用評等公司對這些商品的評價。因為大家都以為,既然這些金融業者都大舉投入,重要的玩家們也賭上了自己的錢,再加上過去一次次的危機都安然無恙的落幕,因此情況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市場上大多數人──包括政府在內──大致都是這樣想的。

而歷史,似乎也支持這樣的看法。當世界越來越繁榮,採信別人的樂觀預期,看起來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比方說,當時其實有財經評論者指出,美國已經出現了房地產泡沫化現象;問題是,大家也都知道,過去也發生過房地產泡沫危機──就在一九八○年代末期──而美國經濟也只是出現微幅衰退,並沒有釀成什麼大麻煩。

前美國那斯達克證交所主席馬多夫(Bernie Madoff)所主導的投資騙局,也反映了金融危機背後的根本問題。我要說的,不是投資銀行家都是壞蛋,而是在決定「該相信誰」這件事情上,我們有多仰賴別人的看法。多年來,馬多夫一直是投資銀行圈中德高望重的人物。只有在所有人都相信他的前提下,他的騙局才可能得逞。而當越多人相信他,他也就越能夠讓更多人信任他。最後,每個人的小小信任,滾出了一個大雪球──一個詐騙金額龐大的世紀騙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