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25年》 德國對國際事務依舊冷感

2014-11-18 08:00

? 人氣

德國總理梅克爾9日參觀柏林圍牆柏物館。(美聯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9日參觀柏林圍牆柏物館。(美聯社)

柏林圍牆倒塌25周年,慶祝的氛圍瀰漫德國全境。這個歷史事件為冷戰時代劃下句點,世界此後邁向全球化時代。回顧25年來德國的發展,2009年歐債危機後,德國主導協調歐洲聯盟(EU)內各國的經濟政策,自戰敗國暫時崛起成為歐洲聯盟的領頭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在一場分析歐洲未來局勢的論壇上,普立茲獎得主、《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專欄作家艾波包姆(Anna Applebuam)受邀出席。她以「來自西方的威脅」為題演講,內容提及近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衰弱、歐洲失敗的對外政策、俄羅斯透過金錢和片面資訊分化歐美關係等熱門的主題,闡述冷戰結束後的歐洲政治。演說過程中,與會者與台下觀眾頻頻點頭稱是,之後,演講主題隨即轉往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定帶來的基因食品是否威脅德國人民的健康。

國際對德國的期望

艾波包姆描述外界對德國身居國際強權的想像遠大過德國人民本身的期望。布蘭登堡門之外,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扮演著西方國家對克里姆林宮的首席談判者,一如外界預期,她透過制裁和外交手段試圖軟化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雖然這些外交行動的成效仍未明瞭,但所有人都會認可德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著要角,當然,除了德國人之外。

這類對積極戰略的反感顯現在是否對俄經濟制裁的公投,雖然梅克爾大力推動相關政策,但直至今年7月,馬來西亞航空MH-17班機在烏克蘭上空疑似遭親俄叛軍飛彈擊落事件發生,才引起德國人民反俄的情緒。儘管如此,仍有過半的德國人反對北約將基地東移、意圖壓制俄羅斯氣焰的行動。

全球事務,德國人沒興趣

艾波包姆分析,在20世紀中葉,美國開始主導國際事務,躍升強權之際,美國國內出現一群樂於關心國際事務的政治家、公僕和記者。然而,現今的德國,艾波包姆並未看見相似群體出現,她認為德國志不在成為領導者。艾波包姆引述德國友人的說法,「當我想到政治,我想到的是我的社區、街燈、建築許可證,並非外國事務。」另一位柏林人也表示,「我們當然想討論自由貿易協定帶來的基因食品威脅,因為比起阻止克里姆林宮的軍事行動,不准泡過氯的雞隻進入德國要簡單的多了。」。

當西班牙與義大利正在力挽衰退的經濟,英國舉國在去留歐盟的議題上爭論不休,德國成了歐盟實質上的發言人。同時,梅克爾與內閣群也陷入了僵局,因為德國人民並不期望成為任何事物的發言人。這種矛盾的局面,使歐盟沒有強硬的對外政策,艾波包姆質疑這種情況能維持多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