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觀點:走過台灣威權轉型,郝柏村的自律與他律

2020-04-01 06:30

? 人氣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一生忠誠於中華民國。(資料照,顏至陽攝)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一生忠誠於中華民國。(資料照,顏至陽攝)

郝柏村將軍30日下午病逝於台北三軍總醫院,享嵩壽一○一歲。他一生出將入相,忠黨愛國,活得精彩,不但是始終如一的中華民國派,在對國家貢獻方面,度過台灣走過威權轉型的年代,郝柏村是唯一有實力把台灣帶向一個完全不同方向的軍事將領、政治要角。但他卻謹守了分際,更沒有讓台灣變成軍人干政的軍政國家,無論是否喜歡他,都必須肯定他的貢獻與堅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郝柏村在轉型關頭的抉擇,對權力的節制,無疑是自我要求的自律,以及外在環境的他律規範的結果。包括在蔣經國晚年,美國三番兩次刺探他的意向,要他為是否可能軍人干政明確表態;乃至於張憲義叛逃後,美方強硬的態度。這些訊息都可以在郝柏村去年公布的「回憶錄」中幾件公案發現端倪。

李登輝繼任 終結槍桿子出政權

例如蔣經國逝世前,國際最擔心台灣日後出現軍人干政,但在蔣經國逝世後,身為參謀總長的郝柏村立即率領三軍,在李登輝就任後第二天向元首效忠,以穩定軍心、民心。郝柏村在回憶錄中談到這段過程,特別提到當時他連任參謀總長七年,軍權在握,加上蔣經國未明確安排中生代接班人,自然使得反對份子將他視為重要針對目標之一,台獨人士更四處稱他為軍事強人。

敏感時刻如何自處?郝柏村是以國父說,「軍人不可干政,但軍人必須懂政治」,作為行為準則。換言之,「軍人是政治的原動力」,没有槍桿子就没有政權,但槍桿子不能介入政權的行使。換言之,隊個人野心與權力慾望的自我克制,謹守軍人的本分,郝柏村認為,這應是民主國家軍隊國家化,軍人不應干政的本意。。

所以就他的定義來說,「兩蔣時代仍為掌握槍桿子的政權」,但李登輝依法繼任總統後,他首先率同三軍支持,「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正式終結槍桿子出政權」,更兌現了蔣經國去世前十九天,出席國民大會行憲紀念活動中強調,蔣家人今後不能也不會競選總統;台灣今後也不會有軍事統治的遺言。

以郝柏村與兩蔣的關係,他能提到兩蔣時代仍舊是槍桿子出政權,看似有點突兀,但也是因為他以百歲資歷,才能有此定論,也是種正視歷史評價的態度。也因此使得李登輝成為「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位經選舉產生,且與軍權無淵源的文人總統」。讓「文人領軍」成為既定的事實。

90年代郝柏村(左二)任行政院長時期與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右二),國民黨祕書長宋楚瑜(左一),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右一)至林口打高爾夫球。(新新聞資料照)
90年代郝柏村(左二)任行政院長時期與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右二),國民黨祕書長宋楚瑜(左一),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右一)至林口打高爾夫球。(新新聞資料照)

老美探口風 軍事統治可能

事實上,郝柏村在參謀總長任內多次赴美,在台美斷交後的衝擊年代,與美方許多重要人士建立關係,也促成多件國防軍事合作案。但美方仍不放心,郝柏村在回憶錄就特別提到,一九八五年八月七日,接替李潔明來台任職的美國在台協會宋賀德處長約他餐敘,其動機為查明萬一蔣經國過世,台灣是否會軍事統治?

郝柏村當時回答,台灣政治穩定乃循憲法程序產生政府,他也了解蔣經國係決心依憲法程序運作民主。至於中華民國軍人自黃埔教育,即為實現三民主義、保國衛民而奮鬥犧牲,從無個人政治野心,黃埔畢業生的最高職位為國防部長。「軍事統治在中華民國不可能發生」。

郝柏村為求慎重,談話後也將相關內容呈報蔣經國知悉。他轉述,蔣經國聞言後表示,「你的說話是對的」。

張憲義案 雷根親筆信要求交代

但美方對郝柏村的質疑並沒有因此放鬆,可以說是多方刺探。在蔣經國剛過世後,台美之間更爆發了引發關係動盪的張憲義叛逃案。

郝柏村在回憶錄中談到,中科院初創時,主要任務是發展核子武器,然而,當中華民國簽署「禁止核子擴散條約」後,便失去研製核子武器的權利。包括吳大猷等人也反對製造核子武器。因此核武計劃乃告擱置,改以發展飛彈為主。蔣經國亦對外公開宣佈,「我們雖有製造核子武器的能力,但不製造核子武器」。

剛好在蔣經國逝世前夕,中科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舉家逃往美國。郝柏村在回憶錄中記載,一九八八年元月二十日,與他關係良好的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丁大衛要求與他單獨談話,轉達美政府意見,強烈要求中科院核能研究所徹底拆除與核彈發展有關設施,核子反應爐(TRR)須提取重水不得再開爐。丁氏並表示,他於元月十六日由華府來台北前,在美國務院見過張憲義;並提示美偵察衛星的照片,甚至說在九鵬基地有小型試爆等情事。

20170109-《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的新書發表會.張憲義並越洋視訊.(陳明仁攝)
張憲義「叛逃」,郝柏村耿耿於懷。圖為《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的新書發表會,張憲義並越洋視訊。(陳明仁攝)

其時,郝柏村兼任中科院院長,他在回憶錄陳述,丁大衛甚至代表美方,提出一份毫無談判餘地的協議書,要求在一週內簽字。據稱當時美國總統雷根並召見丁大衛,轉達致李登輝總統的正式函件,並對丁氏說,如不能簽字,你不必回來。

對美方盛氣凌人的要求,還提出這份哀的美敦書,郝柏村雖辯稱是無中生有的禍事,但也只能咬牙認了,並承認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出現嚴重危機,如不明快處理,「六年來辛苦獲致的軍售成果必將毀於一旦」,更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只能盡全力與美方合作解決危機。

最後,郝柏村在報告李登輝並取得共識後,丁大衛於二十二日晉見李登輝並轉致雷根總統緘,體制上改由行政院辦理,最後係北美事務協調會出面與美國在台協會簽字,解決這次爭議,並原則拆除我方與發展核武有關的設施。

但直到晚年,郝柏村談到此事仍對美方、特別是CIA居中穿梭的角色相當不悅;他甚至提到,由於張憲義是台籍人士,所以很早就被列為栽培對象,但沒想到卻爆發如此災難級的衝擊,因此老先生還屢屢以「叛逃」表達他心中的不滿。

就事論事,郝柏村的一生精采卓絕,有著各種面向的觀察角度。他是抗日戰爭中前線負傷、衝鋒陷陣的戰士,也曾在八二三炮戰中立下戰功,在砲擊密度最高的小金門幫台灣挺住了第一線防禦。乃至於他在閣揆任期間推動六年國建、全民健保,都體現了他熱愛國家的赤誠,以及一生以守護中華民國為職志的堅強意志。

老兵不死,惟見凋零。郝柏村的一百年,就是中華民國的一百年史,他的作為與貢獻已經通過了歷史的檢驗,尤其權力在手的時候,他依舊願意在五權憲法規範下,透過權力的節制,讓台灣的威權轉型度過了風雨飄搖,讓我們的民主法治走得更遠、更穩,光是在這個向度上,他的氣度與貢獻,就值得我們給予追念。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