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考科設計影響深、學問大

2020-04-27 05:50

? 人氣

1992年,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提出《大學入學制度改革方案》,其中關於「改良式聯招」的設計是分兩階段考試,第一階段必考「學科能力測驗」包括國文、英文、數學、自然及社會五科;第二階段的「指定科目考試」則為自國文、英文、數學甲(自然組)、數學乙(社會組)、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理、化學、生物共十科。不同於舊時聯考,考生可依各自的狀況或專長選擇部分或全科考試,各校系則自行決定採計的考科。可惜後來該方案的「指定科目考試」不受重視而逐漸式微,而由於申請入學名額過高,「學科能力測驗」竟喧賓奪主,乃釀成今日的亂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讓我們再來看看他山之石。美國的大學入學測驗主要有兩種:東西兩岸比較多採用「學術能力測驗」(SAT),中西部、洛基山脈地區和美國南部較多採用「美國大學測驗」(ACT Test)。SAT分為兩部分:推理測驗(SAT Reasoning Test)和學科測驗(SAT Subject Test)。推理測驗有三個單元:寫作、數學與批判性閱讀;學科測驗則有五部分:英文、歷史、數學、科學及語言。ACT Test包括英語、數學、閱讀理解(社會科學)、科學(自然科學)四大部分及可選的「寫作」。

中國大陸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簡稱高考),大部分地區仍採用「3+X」模式,即必考語文(中文)、數學和外語三科,此外文史類考生選考「文科綜合」(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理工類考生選考「理科綜合」(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科目考試。

2017年「高考」在上海市、浙江省實施試點改革(自2014年入學高一生啟動,翌年又擴及其他幾個省市),考科改為「3+3」,即在必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科之外,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技術(僅限浙江)中選考三門。這一改革的要點是重視「文理不分科」。但想得太美,很快就發現選考「物理」的考生數量大幅下跌,可能的後果嚴重。

於是大陸教育部於2019年4月緊急決定: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的八個試點省市(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改採「3+1+2」模式,從2021年起實行(自2018年入學高一生啟動)。所謂「3+1+2」是指語文、數學、外語三科為必考,另外要在物理、歷史兩科中選考一科,再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四科中選兩科。這一新的模式凸顯了物理及歷史兩科分別在「理組」與「文組」的核心地位,有相當高明的見地。

20170120-大學學測於20日登場,監考人員正在發放試卷。(顏麟宇攝)
相較於台灣學科能力測驗的亂象,或許我們可以參照他國的做法,反思高教的設計與意義。(資料照,顏麟宇攝)

看過美國及中國大陸的考科設計,不由得不感慨!美中兩地的國情不同,考科設計的理念雖大異,但各有可供借鑑之處。美國重視「文理不分組」,重視閱讀與寫作,重視歷史;中國大陸重視語文及數學(佔分較高),重視歷史與物理。相形之下,我們大學招聯會「學科能力測驗至多參採五科中的四科」的決定,考量的只是技術面,沒有理論基礎,也不顧教育後果。

「考試領導教學」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不考就不教不學。近年臺灣的大學入學考科大幅減少,其必然的後果是:大學生的程度逐年下降,讀書的風氣低落,習於並傾向避重就輕。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至多參採五科採四科」也未必減輕學生的壓力,他們照樣跑補習班。

於是,有錢又有眼光的家長紛紛暗中將子弟送到雙語學校去,俾便他們在高中畢業後前往境外升學!或者,直接送子弟到國外去當小留學生。這豈是當局者所樂見?任何改革,能不慎乎?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