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選摘:《回家》(4)─凝視異鄉 照見侷限

2014-10-04 05:15

? 人氣

回家總是艱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書中主角們遷移來去橫跨十五年,這期間我先後參與工傷協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人火大行動聯盟等組織工作,與他們或遠或近地遭逢,並數度遠赴越南,見證他們因離散而震盪的社會關係,接踵而至的經濟壓力。原鄉早已不是離去時的家園:農村裡競相賣田建屋、村子口的聯外道路鋪上柏油、城裡百貨消費光華奪目、通貨膨脹的速度數年宛若隔代………飛速變動的內外夾擊,前途永遠懸在鋼索搏鬥中。

(越南街景/顧玉玲提供)

兩次較長時間的停駐越南,分別獲得教育部及國藝會的經費挹注。使用公共資源,只能多行苦工,多走多看多聽多想多做多寫,深恐不足,但總有不足。旅程中新朋舊友好似撞球般相互牽引,這一站農村搭了便車就到下一個市鎮,分歧纏繞的路徑,抵達之處多在預期之外;一溪奔流多川漫溢,總有無以為繼,或是迴流難捨的,似乎也都在意料之中。河內老街區廉價的青年旅館於是成為我暫存行李、輾轉復返的中途之家,總在陌生室友轉瞬更替的問候與告別聲中,終日足不出戶,埋首凌亂的筆記與錄音檔中,來不及地寫下那些慘憺或強悍的身世片段。

真實人生,終有顧忌,書中人物全採化名,部份背景略作拼貼,以保護他們不欲公開的傷痕。紀實與虛構的界線,在現實需求的面前,微不足道。從來,「弱勢」就不是本質性的,指涉的無非是社會處境,是扭曲的制度致令來台移工身陷弱勢處境,飽受剝削、無以發聲。我但願我記錄了他們生命中某些真實的時刻,並依他們所願意的模樣再現。

解嚴後台灣社會運動的衝撞與積累,是生產本書的重要基礎,有賴前輩、同行者、參與者的共同協作,撐出一點社會討論的空間。國際遷移的政經背景、邊界控管的政策推逆,都是不可迴避的時代座標,新北市圖書館的連線借閱提供了大量補課的資源,讓我在公園附近的小圖書館內,方便取得遠從萬里、三峽借調而來的東南亞史、南北越文史論述、及越戰小說,此外,網路搜尋多是簡體字版的越南經改現況及越共史,也在知識及認識上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回家的人/顧玉玲)

凝視異鄉,照見的無非是自己的偏見與侷限。「回家」主客異位,人物多、時序雜,書寫時不免戰戰兢兢,多次大幅刪修,打散重來。草稿初成,感謝花力氣閱讀給予意見的朋友:李易昆、柯逸民、吳錦明、阮神父、珠珠、玉菁、榮隆、惠玲、德莎、玉珍、鳳霙、睿恬、文軒、俊酉、競中,定稿前中越文俱佳的漪文為人物及器具一一正名,也讓我放心不少。閱讀一如書寫,都有相映如鏡的鑑視作用,眾人協力,長保清澄之眼,直視混濁人世。

獻給仍致力於讓世界更好的同志們/2014年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作者為社運工作者,長期關注勞工、性別及族群議題,現為「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成員,北藝大兼任講師。著有《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紀事》。(本文為作者新著《回家》的書後跋,標題為編者所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