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小英的夢囈─出口導向改為開發內需市場

2014-09-14 05:12

? 人氣

如果,你以為是因為亞洲人特愛出口才有此高數據,那看看歐洲小國比利時,他的人口只有1000萬,經濟規模與台灣差不多,但平均國民所得有4.5萬美元;他的出口占GDP比重超過8成;北歐幾個高所得的中小型經濟體國家也都在5成上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至於日、美先進國家的出口與GDP比重,大概只有15%左右,原因是這2國都擁有眾多人口(日本1.3億人,美國3.1億人),經濟規模也大,分居全球第1、第3大經濟體。甚至大部份人認為專以出口為要務的中國,其出口占GDP比重其實也不到3成,原因即在其超過13億的人口、8兆美元的經濟規模。他們的龐大的內需市場即足以養活大部份的產業,及給予驅策經濟成長的動能─即使如此,這些國家仍非常重視出口,持續努力拓展出口市場。

拿國際比較即知,以台灣的經濟規模、市場大小,是沒有本錢把出口導向改為開發內需市場。如果沒有出口,以台灣內需市場的規模,養不活任何一家科技業者,也養不活那些需要規模經濟的石化產業。如果沒有出口帶來的工作機會、收益,想開發內需市場,很可能是緣木求魚。有這些出口企業與員工賺錢後在國內消費,才能拓展內需市場。在台灣,出口其實扮演啟動經濟成長的引擎─即使只是蔡口中的「適度調整」,對經濟都可能會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當然,蔡英文說改出口導向為開發內需市場,很明顯是因「中國因素」,她認為國民黨政策過度向中國依靠。不過,以經濟自然發展的傾向來看,要扭轉這個趨勢,不是很容易─如果成功,可能是另外一種經濟災難。

50多年前,一名從念物理改念經濟的荷蘭學者丁伯根,曾寫了一篇引用牛頓萬有引力原理,去談各國間的貿易來往的文章。他認為在沒有其它干擾因素情況下,2國間彼此的貿易量會受到經濟規模及距離的影響(類似萬有引力)─規模越大、距離越近,則貿易額越多,反之反是;由實證資料看,此理論算是被證實了。

由此觀之,台灣與中國貿易不斷增加、出口依賴度上揚,是有受到「經濟萬有引力」的牽引,趨勢上不易板回;畢竟,要對抗萬有引力,需要耗費相當大的能量;蔡英文也該知道,台灣出口中國占總出口比重,2000年民進黨接手執政時約24%,接著幾年快速上升到2008年的40%,顯然,民進黨執政8年時,即使再努力「有效管理」,也無法對抗「萬有引力」。

當然,2國間貿易仍不脫人與政策因素,說實話,要分散出口風險,是該鼓勵廠商出口到其它地方,但絕對不是硬是去減少出口中國的量;如果為了降低對中國依賴,硬把出口中國之路設嚴、弄窄,也許減少出口中國金額、降低了比重,但其後果則是出口減少、經濟下滑、失業上升,算是一場經濟災難,一旦如此結局,也不可能要開發內需市場了。它或許算是一個「政治目的」,但卻似乎不是一個經濟政策該有的「政策目標」吧?

蔡英文說的第3點:加入TPP、RECP簽FTA等,雖然符合全球經濟潮流與台灣經濟的需要,但卻與第2點衝突矛盾。我們加入區域組織、簽FTA,所為何事?當然不是為了讓其它國家的商品可賣進台灣,主要是為了讓更多台灣產品可賣海外,換句話說:就是要拓展出口嘛!只是因為我們要人家開放市場,自己也一定要開放,才會形成最後幾乎都是對等開放。因此,蔡英文既說要改出口導向為開發內需,又說要加入TPP、RCEP、FTA,豈不謬哉?

拿這種經濟思維與政策要重新執政,嗯……..,要多多努力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