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中國參加一戰的軍隊規模詳考

2014-09-02 17:06

? 人氣

梁啟超以其世界眼光關注一戰,寫出了《歐洲戰役史論》一書,並力主中國參戰,加入協約國。

梁啟超以其世界眼光關注一戰,寫出了《歐洲戰役史論》一書,並力主中國參戰,加入協約國。

1918年8月14日,中國以德國、奧匈帝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危及中立國中國的人民生命、財產為理由,向德、奧宣戰。這標誌了中國正式加入協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關於中國參戰,無論是學術還是輿論,一般注重的都是華工問題,但對中國軍隊和軍人參戰情況則比較忽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僅僅以華工為參戰者,則1918年8月14日前豈不是中國已經正式參戰?因為向英、法輸送華工的行為,中國在1918年8月14日前已經實行。既然1914年8月14日宣佈正式參戰,就性質上講,其標誌性參戰者首先必須是軍隊和軍人,也即只有在軍隊和軍人成為參戰者前提下,華工才具有符合國際法理的參戰屬性。

這與參戰軍隊和軍人的規模數量大小和是否實際投入作戰沒有必然聯繫,比如即使就美國而言,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在於經濟力量,而不是軍事力量,但不能因此就認為美國不是主要的參戰國之一。這是一個國際法法理的問題。所以,中國參戰軍隊和軍人對於認定中國實際參加一戰,有關鍵性的意義。不搞清楚這個問題,中國參加一戰的歷史性質就永遠會一片混沌。

在中國正式參戰前,之所以要向英、法輸送華工,是中國政府十分智慧的外交行動,以通過這一行為作為中立國實際加入到世界陣營當中去,達到提升中國在世界上地位之目的。但也正因為如此,華工在1918年8月14日不能被允許配備槍支等作戰武器,之後才可以配備槍支等作戰武器,成為中國在歐洲戰場非軍隊性質的正式參戰力量。

同樣道理,在1918年8月14日之前,中國在歐洲之軍人不得以中國軍人名義參加作戰,之後,段祺瑞政府即通知各駐歐使館,以使館軍事參贊為主的軍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行動。至今到底有多少這方面軍人參加作戰,尚沒有史學家詳細研究,但至少可以確認,中國駐歐外交軍事人員以中國軍人身份參加了協約國軍事行動。

最著名的人物是陳紹寬。後來成為國民政府海軍部部長、一級上將的陳紹寬當時是海軍少校,1916年被派往歐洲考察一戰戰事,但他於1917年5月即以個人名義加入英國海軍參加作戰,中國宣戰時他已經脫離英國海軍,仍然作為中國派遣武官對歐洲海軍及其戰事進行考察。他作為中國軍人由於曾經參加過格羅林戰役,而接受了英國政府頒予的特別勞績勛章。

(資料圖:1918年11月28日,大總統徐世昌致詞。)

1917年7月鎮壓張勳復辟後,中國政府總統由馮國璋代理,1918年10月由徐世昌正式擔任總統,在此期間政府實際權力包括軍事權力掌握在國務院總理段祺瑞手上。段祺瑞於正式宣戰前1918年7月即開始按照外交密商組建參戰軍,8月後成立訓練處及軍官教導團、軍士教導團,10月後親自擔任參戰督辦。督辦處相當於兼具軍政功能的參戰統帥部,督辦段祺瑞相當於中國參戰最高統帥。下以靳雲鵬為督練,徐樹錚為參謀長,設立以靳雲鵬為處長的參謀處(或稱辦公處主任),以張志潭為處長的機要處,以羅開榜為處長的軍備處,以陳籙為處長的外事處,以衛興武為處長的副官處,國務院各部部長兼任參贊,各部次長兼任參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