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天下祇有「贏者圈」哪來所謂「輸者圈」?

2014-08-06 06:24

? 人氣

經貿國是會議中,年輕世代提出的要絕對保障「魯蛇一族」的說法讓人訝異。(資料照片,宋小海攝)

經貿國是會議中,年輕世代提出的要絕對保障「魯蛇一族」的說法讓人訝異。(資料照片,宋小海攝)

在六月下旬到七月底盛大舉行的「經貿國是會議」中,第一次聽聞到社會民粹及青年新世代所極力強調的「輸者圈」(Loser Circles 魯蛇一族)或者是「弱勢圈」(Disadvantaged Circles)之「窘迫困頓不堪」,必須政府與社會施予援手,並以公權力施加「絕對保障」,以免於受到「連小確幸都不保」的危機迫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論述主張,對於臺灣經濟社會發展前期,最以自我勤勉奮爭貢獻家庭、社會、國家為標幟的四五年級先行世代來說,聽聞之餘,莫不驚駭無端,也將因此對未來新世代的臺灣經濟社會前景,尤其興起極其黯晦莫名的落寞慨嘆。


世間祇有「贏者圈」、「強勢圈」或「優勢圈」


這些所謂「輸者圈」或者是「弱勢圈」所意指的情境狀況,並非是出於相同的一種範疇意涵,而且也是心理的態樣,更大過於實體的態樣。「輸者圈」比較指的是,經濟市場的地位角色;而「弱勢圈」,比較指的是強調在社會政治的地位角色而言。


相對於「輸者圈」或者是「弱勢圈」的,應該就是「贏者圈」或者是「強勢圈」或者是「優勢圈」。不過,這中間就無形中存在了一個盲點:究竟「贏者圈」外,是否就祇有「輸者圈」,或者另外還有「既非贏者亦非輸者」的另類族群?究竟「優勢圈」或「強勢圈」外,是否也祇有「弱勢圈」,或者是另外也還有「既非優勢也非強勢但亦非弱勢者」的另類族群?則這一「圈」字的定義,就會變得大有爭議之餘地了。


恐怕在進入廿一世紀以來的現實世界中,祇有「贏者圈」或是「強勢圈」或是「優勢圈」,而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輸者圈」或者是「弱勢圈」之可言。


「贏者圈」競爭成為唯一的全新市場賽局


「贏者圈」是廿一世紀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自由開放市場競爭」所引申出來的一種極化現象,其圈內與圈外乃自然形成一種「零和效應」或者是「0與1效應」,「贏者全拿」,而不能贏者,祇能「全輸退場」,這種現象與傳統經濟社會的多元混雜競爭之「一枝草一點露」潛規則,其走不上陽光大道的,都總還可以在各行各業分別找到可以存活發展下去的豀徑小路,是與今天迥然不同的另外一種生態系統;可以這麼說,當今的「贏者圈」競爭,是絕對冷酷無情的市場賽局。


三種關鍵背景造就「贏者圈」生態


「贏者圈」競爭樣態的產生,主要出於三種關鍵背景:第一是1987年才起步的國際化運動(internationalization),接續而至1990年代全球化運動(globalization),使所有原本多元多樣多數之空間範疇的「社區市場」(regional market)或專業專能的「社群市場」(professional market),都失去國家行政疆界限度或政治疆界限度(borderless or boundless),而幻化成為一個單元市場(single market or an unity market),市場集中度的急速聚合提高,乃成為全球之必然趨勢;第二是知識獨佔性效應(knowledge monopoly),所造成的高度化現象,尤其是在「智慧財產權體制」的加速度全球化普及結果,越發凸顯出「知識獨佔性」的極度市場集中作用力(highly market concentration effects);第三是,各領域高科技的創新及應用變遷期程,大為縮短,而且頻率大為提高,無論在產製或使用市場之學習曲線,都有越來越趨緊縮、陡峭之變動現象,任何產品/服務或企業組織形體,在市場中的崛興、發展、退場的現實期程,已經短促緊迫到,已然是不會超越2.5年到3.5年的壽年週期。「贏者圈」的緣起緣滅現象,也因此在全球場域中,更形極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