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門檻不是問題 不討論才是問題

2014-06-15 14:33

? 人氣

台灣諸多法案議題推展不動,問題或許未必在修法或修憲門檻,而在於朝野迴避討論議題的責任。(取自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臉書)

台灣諸多法案議題推展不動,問題或許未必在修法或修憲門檻,而在於朝野迴避討論議題的責任。(取自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臉書)

台灣節奏快,議題如颱風,呼嘯而來呼嘯而去,船過水無痕,一切回歸原點,反覆陷入紛岐無解的爭議,成為台灣結構性病灶,化約成社會氣氛,就成了結構性的「悶」,這個「悶」,既表現在經濟上,更表現在政治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太陽花學運落幕兩個月,卻彷彿已過兩年,橫豎學生訴求先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通過服貿協議,監督條例連民進黨版和民間版本都無法妥協,遑論朝野兩黨,「擱下不表」成為立法院處理爭議法案的不二法門。

學運後,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禁食反核四,得到一個「封存核四」的結果。就在一年前,行政院長江宜樺甫上台,為了解決核四爭議提出「公投核四」的政策,卻因為公投門檻偏高,民進黨理都不理。為核四公投苦行全台的林義雄,從有了公投法後就不再為核四公投苦行。然而,公投門檻爭議一如既往,凡爭議不過兩周,戰火一熄即無疾而終。

林義雄禁食既停,核四封存既定,公投門檻擱在立法院,當然依舊「按下不表」。

學運另一個重要訴求:召開公民憲政會議,被行政院改以「經貿國是會議」替換消化之,憲改與拚經濟是兩個層次的問題,行政院大張旗鼓開經貿國是會議,民進黨還是理都懶得理,派出執政縣市副市長或局處層級與會,聊備一格,或紀錄可資互罵的材料而已。

公民團體沒忘記他們的訴求,在幾次會議後發表:「新憲運動宣言」,誠實說,迴響有限,連學運學生們都鮮有呼應。其實公民團體的訴求相對低調,重點只有兩個:下修修憲門檻、下修投票年齡。國民黨有整以暇一個民調反對下修投票年齡者仍高達56%,至於下修修憲門檻根本不在民調問題之列,持平而言,這個問題大抵不問即知不可能過半支持,原因很簡單,憲法終究高於法律,修憲門檻自是不能輕易調降,但投票年齡是否要降低,總有討論的空間吧?

從公投法到憲法,儘管法與憲的層次不一,但相應思考解決的思維並無二致;因為修不過,所以要降門檻,這到底是不是有效的解決辦法?

政治或政策不是班遊,一個表決就可決定往哪走到哪吃,而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因為要說服各方不同見解,修正門檻反應的是政治或政策的重要性,愈嚴重者愈是門檻要嚴,公投法可做如是觀,憲法更是如此。問題是:在跨過門檻前如果沒有充分的討論甚至辯論,讓歧見漸次拉近,門檻即便低到二分之一,其景況依舊如躺在立法院待審的諸多法案一般,有異議就「封存」進協商冷宮,重見天日不知何時。

公投法要處理的個案情境不同,門檻容或可以有不同的設定可能;憲法相對空間要小,但議題從產生、累積、到解決,都需要長短不一的過程,就像投票年齡是否要下修到18歲,十年前反對者達七成,十年後則反對者已經少了一成五,但距離過半多數還遠,遑論到達修憲多數。

但是,18歲投票有這麼嚴重嗎?特別是在政府實施12年國教後,理論上,高中畢業就是完成基礎公民教育,邏輯上合理,國際上多有前例,不討論的結果只會讓修憲之路更脩遠難達。執政黨不討論也就罷了,反對黨除了立委鄭麗君曾經在學運後的火頭上,舉行記者會主張之外,可說是波瀾不興。

公投法已隨核四一併封存了,公民團體的新憲運動,端出來就沒下文,討論不表示贊成,以漠視的態度表達反對,面對政治議題「擱下不表」慣習,其實封存的是台灣政治活力與生命力。法鼓山聖嚴法師傳授解決人生困境的法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把聖嚴導師的話語轉個彎,「即使不接受它,也得面對它,才能處理它,然後甩掉它。」不知道這樣政客會不會比較容易了悟?!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