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FTA(4):美國自由貿易協定策略與美台FTA

2014-06-13 05:14

? 人氣

將近十年前的扁政府時代,台灣政府就全力爭取台美簽定FTA,十年過去進展有限。(截取自TVBS電視畫面)

將近十年前的扁政府時代,台灣政府就全力爭取台美簽定FTA,十年過去進展有限。(截取自TVBS電視畫面)

簡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幾乎是世界國際貿易政策的主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在2001年的統計,共計超過200個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已經簽署或正在進行。十三年後的今天,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數量更為驚人。

美國也是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參與者。現在全世界幾個主要的多邊「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如「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泛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TATIP),美國都是主要的推動者或參與者。

這兩個「區域貿易協定」更被經濟學家視為是下一階段的新型「自由貿易協定」,不僅包含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與爭端解決,甚至還包括勞動條件條款、環境保護專章、智慧財產權保護、國營企業的競爭規範,電子商務等項目,可說包山包海。外界也多認為美國是在透過這些區域貿易協定的建構,來設立新型的國際經貿規則。更因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沒有美國參與的「自由貿易協定」其重要性幾乎必然遠遠低於美國參與的協定。現在的美國已經成為國際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不可或缺之一環。

二戰後美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作為的歷史理路

二戰後的美國的國際貿易政策基本是沿著多邊主義的自由化方向進行。美國在二戰結束先是透過「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建立二戰後的三大國際經貿系統:『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有關國際貿易部分就是『關稅貿易總協定』。美國在『關稅貿易總協定』的形成以及之後的議程倡議上,一直扮演主導的角色。

1947年『關稅貿易總協定』出台後,美國在其後的九回合談判,都扮演主導者,這個主導性角色直到1995年「關稅貿總協定」轉型為「世界貿易組織」後還在持續。

這個從冷戰橫跨到後冷戰的貿易政策,實際上有著地緣戰略的色彩。美國在二戰後成為世界在軍事與經濟的首強,美國一方面是希望透過自由貿易活絡對象國的經濟並脫離貧窮,使共產黨的影響力下降。二方面美國期待自由貿易的自由開放性質,會有助於對象國自身的經濟與政治改革。特別是到了甘迺迪擔任總統後,更把「促進貿易」與「促進自由」賦與強烈聯結,自此自由貿易變成是可以促進政治自由的重要工具。美國更在1962年通過『貿易擴張法』(Trade Expansion Act),與「關稅貿易總協定」在1962年起始的「甘迺迪回合」(Kennedy Round)一起,把自由世界的貿易擴張視為遏止共產主義的重要手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