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網路限武談判 美中交往新的舞曲

2014-05-30 11:34

? 人氣

美國政府起訴中國網軍,可能代表美中交往的新舞曲。圖為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美聯社)

美國政府起訴中國網軍,可能代表美中交往的新舞曲。圖為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美聯社)

冷戰期間,全球最大的限武談判是核武,主角是美國和蘇聯,中國未受重視。5月19日,美國司法部以「網路商業間諜罪」起訴5名中國軍方人員,或許是一個分水嶺,使得網路限武談判,有可能成為美中交往新的舞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處理這次的網路安全問題,既在意又謹慎。在意的是,這是美國首次對已知國家行動者,提出以網路方式入侵美國商業目標的指控;謹慎的是,美方以違反商業機密法,而非間諜法起訴中國「軍方人員」,不是針對解放軍和中國政府。

美國很清楚,不可能逮捕這些人,指控的目的是向中國政府發出明確信號,就是美國不再對中國的網路間諜活動視而不見,必要時會採取行動。美國很少如此慎重其事,因為案情何止是商業機密,更涉及國家安全。這要從美國對網路戰(Cyber War)的認知來理解。

網路戰是一種新的作戰型態,其內容根據網路科技的發展而不斷充實。美軍現階段為「網路戰」提供一個包容性較強的解釋,稱其為「資訊暨基礎設施作戰」,目的是藉由破壞敵方重大基礎設施,擾亂並癱瘓敵方社會的正常運轉,以削弱民心士氣及其戰力。

核武雖然可怕,但幾乎不能使用,只能作為威懾的工具;網路攻擊不見硝煙,卻影響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電廠、水壩、銀行、運輸系統一旦遭受電腦病毒攻擊而停擺,天下豈不大亂。美國起訴中國5名軍方人員大多與入侵能源產業(包括新能源)有關,而能源恰恰是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人也許會問,以美國的網路科技實力,害怕被報復的一方應該是中國。事實上,中國至今從制度、體制、法律、政策到民眾的防範意識,並未形成一套全維全域的資訊安全體系,在網路空間幾乎處於不設防狀態,尤其在資訊通信基礎設施更是脆弱,解放軍也未賦予防衛國家資訊通信基礎設施的職責,因此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網軍」。

除此,中國的網路系統、資訊系統和網路技術設施,很大程度依賴如美國等先進國家的硬體、軟體、器件、部件乃至系統,在能源、交通、金融等國家敏感部門,也大量使用國外的軟硬體產品。美國要監聽(控)誰,技術上不存在障礙。既然如此,美國何苦對中國容忍至今?

核武時代有「保證相互摧毀」的概念,只要甲方擁有摧毀乙方一次的能力,其效益等同於乙方摧毀甲方一百次。按此邏輯,只要中國擁有網路癱瘓美國一次的能力,其效應等同於美國摧毀中國一百次,達到「保證相互癱瘓」。

為防止中國擁有癱瘓美方的能力,美國從2006年起舉行史上規模最大、代號為「網路風暴」的網路戰演習,從政府、企業到國際組織都有參與,軍民聯動,演習持續至今。從2011年起,美軍啟動具有對抗性質的聯合網電演習,代號「網電旗幟」,至今不斷強化。

反觀中國,似乎沒有類似的演習。但這並不代表中國不具備癱瘓美國的能力,攻擊與防禦的投入不成比例。中國做不到全維全域的網路防衛,但只要能在自主技術上確保一定程度的網路反擊(類似核反擊),美國就不能不正視中國的威懾,進而與中國展開網路限武談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