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記憶(3):星河流轉 回鄉路遙

2014-05-30 04:47

? 人氣

八九民運讓有著驚人才華的李劼成為去國難回的異鄉客。(作者臉書)

八九民運讓有著驚人才華的李劼成為去國難回的異鄉客。(作者臉書)

如果從2007年算起,和李劼相識已七年餘了,我們第一次的見面,約在紐約中央車站——後來知道是錯誤的決定。在紐約,那是我唯一找得到的地標,李劼神秘的隱居地並未透露給我。約定的時間到了,還沒見到人,我趕快打電話向遠在康州的康正果求救,終於在38街的街角見上面,兩人談得很愉快。他少見的純真,不世故,一任天然,深深觸動了我︰竟有這樣的人!從那年起,我幾乎每年幫他出一本書。

李劼本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他的文化評論,天才勃發,氣魄宏大,被喻為彼時中國思想界的野馬。他的小說創作《麗娃河》,更風靡無數青年讀者,是他人生的顛峰時期。但在1989年那場翻天覆地的大學潮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關了九個月後,他回到校園,遭到校方冰凍,沒有課可以教,後來,接到一封海外學術研討會的邀請函,他飛出了國門,從此回鄉路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離開少年的黃浦江,青春的麗娃河,就此隱遁在中老年的哈德遜河畔。如果,當年他沒有陪著學生上街,他的人生現在會是怎樣的一種風光?我有時會不自禁問起這個問題。

他打破了我對上海人精明遠慮的刻版印象。他如果有遠慮,他就應深知明哲保身之道;他如果夠精明,他也會趁著舉世同情「八九民運」之際,讓自己求得更多的資源。沒有,他躲起來寫他的小說和電影劇本,繼續文化論述的深掘探微,他是一個獨立的人,真正的不黨不群,和我所知道的「知識分子」,極不一樣,因此到處成了異端。

李劼關於1989前後的心境遭遇,寫進了「上海故事」中的《星河流轉》,他用抒情的語調陳述著這段往事,像是華麗而變奏極多的鋼琴協奏曲,有時突起的憤怒心音很快地流轉,然後如輕快的舞曲滑開,時代這樣地把個人捲進渦漩的中心,轉了幾轉,又離心地拋出,不理不睬,像任性的孩子。讀著李劼的作品,我總是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痛,唉,這樣的人。也因著他的不世故和文采,他也成了我最喜歡的作者之一。李劼的每本書裡都有自己的情感投射,他三十八歲所寫的《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論紅樓夢》,藉一本經典小說把自己對文化的理解重新爬梳全盤闡述,箇中同時寓有對時代的針砭,才氣驚人,積累極深。

2013年末辭世的漢學大師夏志清教授,曾有一篇懷念祖師奶奶張愛玲的文章,以「超人才華‧絕世悽涼」為題,不知怎地,我總也同時想起遠在紐約的李劼,但李劼一定不同意我的看法。

*作者為允晨文化發行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