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高中「108課綱」上路了,然後呢?

2020-01-13 05:50

? 人氣

20191014-總統府召開記者會宣布APEC領袖代表,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出席。(盧逸峰攝)
台積電之所以能夠領先全球,就是因為其研究團隊,總是同事進行許多個創新研究。圖為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資料照,盧逸峰攝)

而且,由於新課綱推動之前,有許多學校加入計畫成為新課綱研究學校或前導學校,甚至有些學校已經在高中優質化的政府政策之下,推動學校本位課程並已發展多年。但是「108課綱」為確保每一所學校能依課綱理念規劃學校課程,因此也加入許多限制或規範。只是,這些限制或規範也可能成為這些先行學校的枷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建議,在審查學校「總體課程計畫」時,可以容許學校有更大的自主空間。況且,現在的「108課綱」並非完美無暇的課綱,其問題不在於課綱本身是否完美,而是因為課綱本質上就需要與時俱進,今天的課綱,明日就已落伍;同時,一套高中課綱可否滿足全臺灣400多所高中的全部需求,答案不言可喻!遑論許多資優班、藝才班、體育班因為要適用新課綱而苦不堪言,我們又如何能以一套標準要求所有學校一體適用呢?

第三,多多關注如何改變教育現場的教學風景,促使由國家課程觀為核心進入以學校本位為主的課程與教學觀。為了遂行教育政策與教育目標,課程改革與重編課綱都是必要的教育作為,課程的編訂是屬於國家層級的工作,但學校的責任為如何將各校的資源與特性和國家課綱整合,發展出以國家課綱為準則的學校本位課程。

教育主管單位的人力與資源本無法顧及學校的個別差異,執行時應以尊重代替干預;而回歸到學校層級時,應本於「國教課綱」的教育理念,發展出合宜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實踐教育目標與理想。

學校層級的課程改革需求本質來自於學校本位課程和教學觀的改變。因此,新課程上路後,應淡化國家課程觀的原則,而回歸教學觀的本質,尋求教學現場的改變為主要目標,各種教育政策應著重在如何改變教學現場的教學方式為主要策略,淡化以課程作為主體性的觀點。

20191227-教室,學生,課堂,教育,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新課程規範正式實施後,應淡化國家課程觀的原則,著重在如何改變教學現場的教學方式,回歸教學觀的本質。(資料照,取自pixabay)

「108課綱」以核心素養為本,期待培養學生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為達成此教育理想,新課綱以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加深加廣選修、彈性學習等不同形式的選修課程營造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環境和架構。這是一種教育改革中必要的國家課程觀。但是,要能落實課綱,若非以符合新課綱的新教學模式為師,則無法真正實現新課綱的價值與精神,而此新教學模式則以「探究式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為其最重要的教學模式。

換言之,在「108課綱」已經上路的今天,無論是教育主管單位或是學校的教育人員,其重要的下一步,應重新檢視教學現場如何以融入「探究式學習」作為落實新課綱的關鍵策略。

綜而言之,「108課綱」縱然有其理想和可期待的一面,但是忽略了學校本位思維而推動一致性國家課程,恐怕會是另一種形式主義的再現。雖然「108課綱」鼓勵學校經由新課程的選修課程建立學校特色和培養未來人才,但是全臺灣每一所學校所具備的條件都不同,在鼓勵特色的同時,保留學校課程規劃自主空間益形重要。否則,期待學校培養出能自發主動學習的學生,卻要求所有學校以相同的規範去規劃課程,這是否也是一種對新課綱的諷刺?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