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科學算計掛帥 人文精神蕩然!為何舞弊再包庇的案例不斷?

2016-12-24 06:50

? 人氣

20161214-立法院委員會.論文造假代誌大條記者會.(左起)教授吳瑞屯.台大教授黃光國.政大教授周祝瑛.前東吳校長劉源俊.長庚大學教授邱韻如(陳明仁攝)

20161214-立法院委員會.論文造假代誌大條記者會.(左起)教授吳瑞屯.台大教授黃光國.政大教授周祝瑛.前東吳校長劉源俊.長庚大學教授邱韻如(陳明仁攝)

已經形成的文化是,將量化的著作績效當作學術目的,而置學術本質目的於不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著作(works)與學術(academics)的差別

著作(works)與學術(academics)的差別在於,任何「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者,都是「著作人」(著作權法第三條),而且「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著作權法第十條)所以,你、我、任何人都是業餘著作人;其中,也可能是揣摩讀者偏好,配合市場趨向,而從事創作的專業著作人,包含記者、編劇、詞曲創作人、小說或網路部落格創作者等。

學術則不僅是從事研究與著作,而且是被國家權力所支持,學者得以不須從事實質生產,不須擔心銷售量與點閱率,而專心創作。例如,被漢朝供養的司馬遷,得以行萬里路,念萬卷書,專注於將《史記》精益求精,獲致「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再流傳百世。

基礎科學的研究vs應用科學的研究發展

順便一提,研究發展(Research & Development)是應用科學,是學術的末端應用。廠商將研發的結果申請專利,目的在獲利,只有在確保獲得專利的時候,才會將部分的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例如,美國電機電子學會(IEEE)出版上百個刊登應用科學論文的期刊。國力發展的關鍵是基礎理論,包含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需要靠政府支持才得以發展,所謂「基礎科學真正『有用』可能要到一百年以後。」

雖然,美國AT&T旗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曾經因為半導體的研究,而獲得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這是一個極端特例;在另一方面,卻也證明AT&T公司富可敵國的事實,而在後來招致美國司法部一連串的反托拉斯調查,AT&T只好將公司拆解。當年,如果美國政府不涉入AT&T的涉及托拉斯事件,應該不會有今天的英特爾、高通… 等公司,甚至讓人懷疑是否有蘋果或矽谷的存在?

雖然我是一個資本主義的信徒,但我對於國家權力是異常敬畏,更崇拜制度經濟學派(Institutionalism)的理論。暫時離開此議題,持續談國家權力與學術發展。

學術研究是國家權力的委託與信任

在帝王制度被民主共和政治取代的今天,學術活動仍被憲法明文支持,學術自由更被憲法列為基本權利。如果學者(尤其是被國家賦予教授或研究員等頭銜者)從事學術舞弊行為,就是對憲法與人民的背信;如果是進一步涉及國家經費支應的舞弊,就有幾分近似於公務員貪污的舞弊意味。

中央研究院網頁與民國106年度預算案截圖:經常支出99億元!(作者提供)
中央研究院網頁與民國106年度預算案截圖:經常支出99億元!(作者提供)

接下來,我要談論以下議題:

第一、分配學術資源的目的是為了將國家資源用在刀口上,分配是手段,社會提升與國家發展才是目的,最高層次的目的是前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1896-1950)引用斯賓諾莎(Spinoza,1632-1677)所謂的從事「獻於宇宙的精神」

第二、部分學者已經置學術本質與良知於不顧,將獲取學術資源與利用社會信任(尤其因學者聲望而擔任高官、企業董事)當作學術活動(操弄)的目的。

第三、我利用實例說明,學術敗壞的主因是集體的、系統性的包庇文化,讓舞弊行為的風險降低,舞弊行為的預期報酬卻誘人,而提升學術工作者的舞弊動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