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台灣農產品外銷的盲點

2016-12-03 06:50

? 人氣

作者認為,政府應該針對每項農漁產品的規模、數量、特色、品質等先設定好目標市場,再以專區方式從生產面開始採取符合該目標市場規範,穩定台灣農業產銷供需。 (資料照,取自蔡培慧臉書)

作者認為,政府應該針對每項農漁產品的規模、數量、特色、品質等先設定好目標市場,再以專區方式從生產面開始採取符合該目標市場規範,穩定台灣農業產銷供需。 (資料照,取自蔡培慧臉書)

中國大陸踩線團在訪視台灣重要農特產品後,就商業觀點提出灣各地農特產品豐富多元,可惜量體不如預期,性質也雷同相似度過高,與原本希望找到規模大、市場接受度高、有差異化需求、具市場發展潛力的特色性商品有很大的落差,讓部分人士聽起來不是滋味。其實這樣的說法點出了台灣農產品在國際行銷上長期存在的困難點,不應以人廢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高雄鳳荔季9日熱鬧開幕,吸引不少民眾前來採買新鮮農產品。(楊伯祿攝)
作者表示,先進國家對於農業生產規劃係依市場需求來決定生產行為,而不是如過去由農民種植出來後再去尋找市場消化過剩農產品。(資料照,楊伯祿攝)

就銷售觀點若目標屬全球市場,需要的是具一定規模(數量),供應量穩定不會經常斷貨,價格波動小且交貨品質及規格要求均一化,才有利於產品後端的行銷,例如紐西蘭的奇異果、挪威和智利的鮭魚、日本富士蘋果、美國櫻桃、越南巴沙魚等;若目標瞄準的是特定地區或特定消費族群屬小眾市場,那麼所生產的農產品則在品種、品質、外觀、營養成分、口味等須具有特色可以與其他來源的同質產品做區隔,如日本太陽芒果、網紋洋香瓜、和牛等,目標市場不同產銷策略自然不同。先進國家對於農業生產規劃係依市場需求來決定生產行為,而不是如過去由農民種植出來後再去尋找市場消化過剩農產品,致經常發生產銷失衡致價格崩跌的慘況。

這些年來台灣農業積極在推動一鄉一特產以及伴手禮活動,結合國內觀光旅遊活動尤其開放陸客來台旅遊後確實收到若干效果,但是因為國內消費市場有限自產自銷並無法滿足農業生產需求。為此農業部門相當重視農產品國際行銷,也積極參與國際相關食品展示與促銷,但是成效始終難以令人滿意。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國內農業生產規模小,有季節性且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品質、規格不一,無法符合大經銷商的需求很難接到大筆定單。過去曾有國際知名農產行銷企業來台訪視國內農產品後,提出要定同一品質巨峰葡萄數個貨櫃,台灣農民卻無法接單的窘境;還有近日有國際大型蝦類加工廠原本中意台灣養殖白蝦品質且敲定價格合理本想下訂單,卻發現台灣本地產白蝦數量相當有限整年僅能供應3-4千公噸,恐打亂原有的生產線作業而作罷。

屏東好水質,一直是台灣主力農產品出產地之一,沒有任何企業能輕易進駐破壞環境。(屏東縣政府提供)
這些年來台灣農業積極在推動一鄉一特產以及伴手禮活動,並結合國內觀光旅遊活動,但是因為國內消費市場有限自產自銷並無法滿足農業生產需求。(資料照,屏東縣政府提供)

為穩定台灣農業產銷供需,政府應該針對每項農漁產品的規模、數量、特色、品質等先設定好目標市場,接著深入了解當地消費者偏好、風俗禁忌、相互競爭與替代種類、價格接受度等、相關進口檢疫、管制、關稅等規範,再以專區方式從生產面開始採取符合該目標市場規範(包括農藥、化學藥物、化肥使用數量、種類、標準等),並透過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來為台灣農產品爭取優惠的關稅與貿易條件,順利達陣。

最後面對新興網路行銷商機,根據外電報導,澳洲出口商即將通過中國的阿里巴巴平台向中國市場出售『鮮活』龍蝦和牡蠣,中國消費者將可在「天貓超市」輕鬆購買來自澳洲的新鮮海產品,這對從互聯網上採購生鮮農漁產品是一大突破,如何克服通關檢疫、食品安全把關等值得台灣政府深入了解,才能透過網路行銷為台灣農產品創造更大商機!

*作者為農業博士,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農漁業雜誌專欄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