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減碳,男人該多用點力

2016-11-07 06:30

? 人氣

2016年11月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AP)

2016年11月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AP)

巴黎氣候協定上週五生效,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雖然成效未可樂觀。因為就在協定生效的前一天,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發布溫室氣體排放的年度報告,指出各國必須在2030年前額外減排120億至140億公噸的溫室氣體,相當於削減2030年預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5%,才有機會達成巴黎協定所設定,確保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前水準「只升高2℃以內」的目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的差別有多大,各種研究報告與報導已經很多,這裡不贅述,但是可以提一下,歷史資料告訴我們什麼。

今天去中國大陸的話,北方已經不大看得到竹子,除了山東還比較多見,卻生長不良,冬天會落葉,甚至枯死——完全失去「歲寒三友」的氣質。可是我們看《詩經》,看《左傳》、《國語》,處處都有竹子「露出」。很顯然,春秋戰國以前,現在的陝西、山西、河南、山東都盛產竹,可是現在只有長江流域以南才多見。那意味著:古代黃河流域氣候較之今日,更為溫暖濕潤。

你可以說「竹子的死活與我何干」,那我們來看看上古史的記載:

《漢書》的記載:「南方多濕,其眾半羸」(南越傳)、《史記》:「江南卑濕,丈夫早夭」,「眾」就是軍人,軍人大多生病,男子通常早夭,難怪我們今天看古代地圖,想不通「為什麼楚國版圖佔了天下的一半,卻搞不過山頭林立中原國家」,原來軍隊戰力要打對折。甚至一本南宋人的筆記《嶺外代答》都還記載:「南方盛熱,不宜男子,特宜婦人…男子身型卑小,顏色黯慘;婦人則黑理充肥,小疾多力…」。12世紀時,南方興盛已經不輸北方,可是嶺南仍然男弱女強。到今天,西南少數民族仍有母系社會,可能也是男人是弱勢性別的緣故。

你仍然說,今天一不打仗,二食物不缺,三醫藥發達,那些易經不成問題。那我們來看,古代南方人為什麼多病?

我們都聽說過,南方偏遠地區有所謂「瘴氣」,瘴氣是什麼東西?宋朝范成大寫的〈桂海虞衡志〉中說:「瘴,二廣惟桂林無之…其中人如瘧狀。」瘧疾在今天台灣已經滅絕,可是從前卻是全人類普遍的大敵。特別因為瘧疾會傷害患者脾臟,因此瘧疾的致死率雖然不是頂高,卻往往使得患者虛弱不堪。而「瘴氣、瘴癘」應該是包括瘧疾在內的熱帶或亞熱帶流行病的總稱。(因為古人醫學知識不如今日)

於是我們知道氣溫±2℃的差別有多大了:二、三千年前,平均氣溫比今天熱,所以南方流行性傳染病多,所以(中國)南方男子羸弱,如今平均氣溫升高,流行病當然會隨之北移。為什麼?因為病媒(如蚊子)隨著溫度升高而北移。

也就是說,溫度+2℃不是只有劇烈氣候的問題,伴隨著的還有流行病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面向的問題會出現。

這個世界基本上還是男人作主,男人不想「丈夫早夭」的話,對減碳多用點力吧!

*作者為專欄作家。更多好文請看〈公孫策說不測風雲〉臉書紛絲專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