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一個中華‧兩面旗幟

2016-10-11 06:40

? 人氣

美國密西根州立賽吉諾大學國際學生節上,兩岸學生各自高舉自己國家的旗幟。(作者提供)

美國密西根州立賽吉諾大學國際學生節上,兩岸學生各自高舉自己國家的旗幟。(作者提供)

微妙的10月,兩岸重大的慶典相鄰,各自旗海揚波,卻幾乎從來沒有共同飄揚在一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只有一個極罕見的例子:在本校(美國密西根州立賽吉諾大學)行政大樓的長廊上,掛著一張國際學生節的大照片,其中來自臺灣和來自大陸的學生,肩併肩站在一起,分別執著青天白日旗和五星旗。如果仔細看,兩排中不少的學生穿著是同樣的戲服,因為他們剛剛共同表演完代表同一個文化的節目,是打著兩面旗幟的一個共同隊伍。

在完全自然的發展下,本校的傳統向來只有一個同學會,打著兩面旗幟。

而我們知道,美國不少政治動員激烈的大學,都有兩個、三個-甚至三個以上(加上東南亞)的華人同學會。

本校為何與其他各校有這樣大的差別?原因是許多學校都是「外在民意」激烈動員的戰場,而本校是「內在民意」和平的選擇。

兩岸學生表演後,各自舉著自己國家的旗幟,下台謝幕。(作者提供)
兩岸學生表演後,各自舉著自己國家的旗幟,下台謝幕。(作者提供)

開啟「民意研究」領域的學者李普曼,就已發現了民意有內外之別。

李普曼在他的鉅作「民意」中,開宗明義講的是一個小故事:在1914年太平洋中有一個偏遠的孤島,島上住著來自英國和德國的移民。由於與世隔絕,每隔6個星期,才有一班郵輪送來外界的新聞。

來自英德兩國的人民彼此相當友善,長年互相視為朋友,工作上維持著合作關係,遇到意見不一致的地方,則以經濟的方式解決。

9月中,郵輪來了,帶來了新的訊息:第一次大戰爆發了,英德兩國已經在7月中相互宣戰。

島民瞬間必須彼此仇視,突然間變成敵人,而且馬上要以暴力相抗衡。兩個正在交換糕餅鮮花的鄰居,必須立刻丟下茶盤花籃,回家拿出來福槍,互相指著對方、威脅對方、殲滅對方、或是被對方殲滅。

在過去兩個月,他們「內在」是朋友,但「外在」已經是仇敵。這種差距與荒謬,不僅是距離與時間上的,更是內在自然民意與外在被動員民意上的。

李普曼說,其實不僅在這個孤島上,在歐洲大陸上應該也是一樣,一定有許多上班族、工人、農民,只想要過日常生活,並不想去殺人,更不想被殺。但是,一旦外在民意被澈底動員起來,內在民意就消失了。

在故事末,李普曼感歎萬千倒臥在沙場上破碎的年輕軀體,他們流盡了不值得的鮮血,他們誤以為的「聖戰」,造就的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式、英吉利海峽兩岸、動員操作「外在民意」的野心家,用他人的血肉,堆砌自己的歷史長城。

幸而,近百年之後,英德兩岸終於向孤島學習,以共同經濟體的方式、合作與互利的途徑,解決人群與人群之間,必然會有的衝突。

但李普曼發現的荒謬也並未止息,直到今天的巴爾幹半島、大阿拉伯概念圈中,仍然持續發生本來和善的基督教和回教鄰居友人、甚至是根本同文同種同宗教、只是不同教派的組織,在外在民意的驅使下,必須相互殺戮,而且一旦流下了第一滴血,外在的仇恨也就變成了抹不掉的內在仇恨記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