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偉觀點:純網銀的身分認證的監理與資安

2019-09-15 06:20

? 人氣

以上提到的交易所事件並非區塊鏈技術問題,而是監理問題。如果有上述自律,加上自律公約(SRG)裡的信託機制,今年數個交易所事件就不會讓用戶損失慘重。在事件頻傳之際,大家更認知到2018年明確版自律公約的重要。美國證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是採取開放積極的監理。除了對金融科技犯罪者毫不鴕鳥,更積極管理利益衝突,當Telegram申請STO時,SEC即要求Telegram退幣之前從ICO(UT)募得之17億美元,而且這要求退幣已是慣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僅僅在金融業,區塊鏈技術在非金融領域的應用更加寬廣。(圖/geralt@pixabay)
區塊鏈的高效價值傳遞網路,量變成質變,雖說變的不一定是詐欺,惡質發幣卻比比皆是。(圖/geralt@pixabay)

科技金融的開放金融時代到來

筆者觀察四周年輕人往往是使用科技金融的服務,而不是坐等金融科技的產品。從國外coinlend.org的存放款服務利率來觀察,很多學生使用這所謂「開放金融」,而不是網銀來滿足他們的金融需求。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用戶與純網銀的客群重疊。任何純網銀不應走到國外網銀的老路:「高利吸存款、低利放款以及亂投資搶回報。」

DeFi雖號稱Decentralized(去中心化),但往往比CeFi(Centralized Finance)還中心化(Centralized)。最後領錢常不在智能合約上,手動式風險大。政府對此的態度為何?筆者相信DeFi在洗錢防制、反資恐的國際趨勢中,還是需要適度監理才走得久遠。

金融科技監理與資安有眾多挑戰。本文從起手式談起,力求身分認證痛點之合理解決,兼顧資安及生態中立,最後以兩個年輕人高度關心的局勢收尾:第一,政府對金融科技監理是否像美國一樣開放積極;第二,我們如何面對DeFi中存借放款的金融服務?不管以上政府的時程表,事前自律及自動科技監理將事半功倍,也不牴觸政府監理。適度監理才能更健康長遠,而自律及自動科技監理則可作為日後監理的參考。

*作者為為臺大資訊工程系副教授。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