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偉觀點:純網銀的身分認證的監理與資安

2019-09-15 06:20

? 人氣

日本金融廳驗證FPoS的主因。(台灣銀行家雜誌提供)
日本金融廳驗證FPoS的主因。(台灣銀行家雜誌提供)

以上是必須存在Thin Sim選項的主因。在台灣過渡到晶片身分證期間,FPoS也能讓各網銀發卡,此卡即含薄膜卡,用戶不需換SIM卡或換手機,純網銀就能獲客,以達成電信及手機中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獲客(或可指稱身分認證作業)是純網銀馬上面對的痛點。本文從純網銀起手式的監理與資安談起,監理目標是達成純網銀資安及生態中立性。但監理往往是事後監理,對消費者傷害已經造成,事前自律及自動科技監理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普惠金融是純網銀的重點,年輕族群是必爭之地,以下是年輕人關心之兩大局勢,挑戰了普惠金融監理,自律及自動監理刻不容緩。

金融科技便捷了大規模群募

今天所謂的Big Tech,如Google、Facebook、Amazon,這些也是台灣國民常用的外國服務,因此資料也都在Big Tech手上。當數位金融及區塊鏈興起之際,據稱是台灣最大的區塊鏈新創,光是創辦人公開揭露的募資成果加總即達5千萬美金的柯賓漢公司,卻在今年5月停業。超過120位員工被資遣外,其Cobinhood交易所無法出入金,許多投資者也沒有拿到所發行的Dexon虛擬通貨,大家聽過的台灣唯一在做區塊公鏈技術的公司重演了18年前台灣互聯網最大公司的停業之路,對台灣在區塊鏈興起之際影響深遠。事實上不只重演,相比20年前,今日金融科技影響一般人更大、更迅速,且今日金融科技更容易割韭菜(消費者),例如學生寫遊戲App還沒開幹,其遊戲裝備及寶物幣都已經賣完了,區塊鏈的高效價值傳遞網路,量變成質變,雖說變的不一定是詐欺,惡質發幣卻比比皆是,幣價沒有支撐點,如何保護消費者?政府在6月提出Security Token(ST,證券型代幣)監理方案後,不在該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證券型代幣發行)規範監理之下的各種Utility Token(UT,功能型代幣)才是當今主流,加上鑽縫的人跑得比監理機構快,我們只能依靠自律組織(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自律在美國早有成功案例,例如Journalism(《紐約時報》等)的行業自律(Code of Conduct),卓然有成,蓋行業才知道眉角,也不願劣幣驅逐良幣。參考他們,筆者列出自律4大重點如下:

1.自我揭露:舉例亞太區塊鏈發展協會2年前在規劃自律公約前,即上網自律聲明:與任何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虛擬貨幣首次發行)無合作關係,規劃者不兼職,專任學者自然有針砭ICO(包含UT及ST)及興利防弊的底氣。我們也建平台,讓金融科技業者自我揭露,惜成效不彰。

2.防止利益衝突:例如亞太區塊鏈發展協會儘量開源,服膺前台大校長傅斯年的「貢獻於宇宙」精神,非一己之私,自然降低利益衝突。

3.多方求證與平衡報導(Multi-stake holder and balance):這在台灣也有進步空間,筆者在Corporate America工作多年,Google的管理準則之一即為「背後是非之言者,即為是非之人」,到處八卦者,管理者應自律不聽其言。

4.保密義務:以往審查過程常有人八卦出去,導致許多委員不敢得罪人,審查過程如何正氣凜然?幸好近年已有改善,審查者簽保密協定已是常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