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長期被政治消費的蔣渭水與台灣民眾黨

2019-08-07 16:20

? 人氣

「蔣渭水」三字常被做為政治動員,但他的歷史面貌始終模糊。(翻攝照片)

「蔣渭水」三字常被做為政治動員,但他的歷史面貌始終模糊。(翻攝照片)

每個人一生都是時代的縮影,如同「時代」這龐雜而巨大的概念,個人的生命也不應被片面、窄化地理解。努力挖掘散落在時間長河裡的每一則人生故事,窮索不同面向、保有各種不同解釋的可能,進而還原個人內在思維或外在處境的複雜脈絡,是所有歷史學徒都僅記在心的教誨,也是我們貼近過去、撰寫歷史唯一的方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幸的,現實上對歷史的濫用和誤用,給予個人生命窄化或浮面的解讀似乎成了常態。

不同立場各取所需的符號

「蔣渭水」就是台灣歷史上一個不斷遭到割裂使用的名字,從威權時代一路到今日柯文哲組黨,這個名字反覆被提起與挪用,但蔣渭水的歷史面貌始終模糊。

一九五○年,官方為了安撫台灣人心,舉辦過「蔣渭水逝世二十年紀念」,之後始終抱持疏離態度,「蔣渭水」反而成為七○年代黨外活動重要的凝聚指標。

二○○○年政黨輪替之後,民進黨政府隔年舉辦了蔣渭水逝世七十周年紀念,並將新闢的國道五號命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值得玩味的是,以馬英九為首、在野的國民黨也開始推崇蔣渭水;取回政權後,馬亦屢屢公開頌揚蔣渭水,視其為「台灣的孫中山」,強調蔣和國民黨的淵源。

「蔣渭水」成為不同立場各取所需的符號,反映著他個人的多面性,也體現台灣在不同外來政權統治下,多重文化和認同層次的交相疊合。
蔣渭水一八九一年出生於宜蘭,在五歲時台灣割讓給日本。他以優異成績經由殖民教育體制取得醫師資格,於一九一六年在台北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

求學過程中最著名的軼事為,曾和同學翁俊明、杜聰明計畫前往北京,以傷寒病毒刺殺袁世凱。最後雖未實行,卻顯示了蔣渭水浪漫的革命性格,以及對辛亥革命的嚮往。

二一年是蔣渭水人生重大轉折,他加入風起雲湧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結織了林獻堂,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將台灣擬人化為病患進行診斷的〈臨床講義〉即寫於此時期。他強調以文化的提升及上對下的啟蒙,如舉辦講習會等活動,教育民眾,改善台灣現狀,這也是台灣文化協會創立初期的主要立場。

倡議以農工階級為基礎的民族運動

每年一次的台灣議會設置簽名請願,逐漸喚醒島內政治意識,但許多知識分子也無法再滿足於溫和路線。二三年蔣渭水欲設立常設的政治結社,立刻遭日本警方逮捕入獄,即「治警事件」,從此他走上了更激進的戰鬥路線,數度出入監獄,和林獻堂代表的保守路線漸行漸遠。

從台灣民眾黨的政治標語,可以看出這個黨的左傾色彩。(翻攝照片)
從台灣民眾黨的政治標語,可以看出這個黨的左傾色彩。(翻攝照片)

二○年代的東亞,左翼思潮席捲各國知識界。在中國,共產思想興起,尤其蘇聯十月革命成功,讓思想界由五四的紛陳多元,轉入學者王汎森所稱的「主義時代」,以思想做為信仰,並成為改變現實的力量,即孫文主義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一種力量」的描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