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宸觀點:蔡政府應以產業角度解決能源不足問題

2016-08-08 07:00

? 人氣

另外,有些學者提到,其實太陽能發電也會造成一些對土壤的一些改變,也許未來對農業使用不利,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真正的農地拿來做種電,屏東種電是因為林邊那一帶地層下陷,所以那時候的曹啟鴻縣長提倡農民種電,此例不能夠推廣到所有的農地,專家是不建議正常的農地用來種電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太陽能發電(取自台電網站)
太陽能有2種創電的方法,一種是分散式,一種是大規模的太陽能電廠。前者零散式收電對台電來說問題很大,後者則需要大範圍土地。太陽能發電對土地也會有影響,也許會對未來的農業發展不利。(取自台電網站)

再來談風力發電。台灣現在有兩百多座的陸上風機,台灣海峽的沿岸都可以看得到,那對民眾來講,風機長相並不陌生。可是過去20年推動陸上風機在政策上面雖努力了,但實質上不能算是成功,因為原先設定裝置的數目遠大於現在已裝置的數目。倒不是工程延宕或者是承包公司的問題,主因是當地的民眾不能接受,認為風力機有低頻噪音,造成居民罹癌的風險,醫學上雖無論斷,多屬心理影響,甚至有些人認為破壞風水,諸如此類的民俗觀念使得陸上風機在西部沿海實際上推動效果不佳,也因為200多架的數量未達經濟規模,所以相對的裝置跟維修成本都比較貴。

多年前我國能源單位曾評估過海上風電可行性,在台灣海峽有一段地方是岩礁,可以打樁裝置海上風機,風場偵測也說明了台灣確實有潛力發展海上風電,但因為海上風電容量比陸上風機大上好幾倍,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把電輸回來陸上;第二個問題是水上作業的高難度,比如打樁到海底、安裝技術跟設備等;第三個問題是碰到颱風、地震的時候的緊急處理。台灣其實到目前為止,很多技術在商業運轉上還不具備,台船、中鋼、台電、東元等已經組織國家隊共同研發海上風機,再過一段時間應該可以突破,但從施工到開始上網,最快可能是7、8年以後的事情,能不能解決綠能政策的非核目標,恐怕是有一段距離。

因此我認為最可行的方法應該是一部份使用海上風機,或者劃定一半的區域引進國外的技術,劃定一個有發電高潛力並可裝置足夠的風機數量的地區,讓國外投資者有興趣,像英國、日本、丹麥等有成熟技術的國家等等來參與;因為國安問題,可能不會考慮讓中國大陸來參與,但資金方面仍可發國際標,讓國際資金引進承包BOT。短期來講,在2025年之前要用大量的電源取代核電,太陽能集中電廠可行,但我認為量不會太大,海上風機產業恐怕才是必要的發展。

新政府目標大力發展離岸風力發電,國內廠商也希望製造風機,然而技轉過程一再卡關,台電2017年底運轉的計畫恐難達成。(取自台電)
海上風電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把電輸回來陸上;第二個問題是水上作業的高難度;第三個問題是碰到颱風、地震的時候的緊急處理。(取自台電網站)

(三) 創能之餘,儲能節能同樣重要

現在講的都是創能,就是去找到能源。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發展儲能產業跟節能產業。10年之內比較可行的就是風力發電跟太陽能,再加上節能的技術,LED 和變頻馬達是最常見兩個節能技術,其實已經成熟一段時間了,但以普及性來講,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如果可以把所有台灣的照明換成 LED,把所有台灣的馬達變成新的變頻節能馬達,對整個節能將有相當大的效果,所以也應放在綠能產業政策裡考量。那更重要且有技術難度就是儲能,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的電如果不儲存,就要放電放掉,所以必須把它轉換成高壓然後儲存起來,比如白天太陽大的時候照了很多的電,把這些電儲存起來供其他時間使用,這中間過程必須要有一個大型、大容量的儲能技術,坦白講台灣現在技術還是不行,所以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如果儲能技術有所突破,對於我們能夠使用各種新形式的再生能源是有關鍵性的幫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