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宸觀點:蔡政府應以產業角度解決能源不足問題

2016-08-08 07:00

? 人氣

以產業角度解決能源不足問題,創造新能源的同時,儲能也非常重要。(資料照,風傳媒)

以產業角度解決能源不足問題,創造新能源的同時,儲能也非常重要。(資料照,風傳媒)

蔡政府綠能政策3個主軸:節能、減碳外,還強調非核。蔡政府還排定優先順序:非核、綠能、減碳,2025年全面不使用核電,蔡英文政府不同層級包括院長跟部長等,多次闡明這是一個很明確且不會改變的政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非核的前提下,必須把現有的核一、核二、核三廠分次全數在2025年除役。按照原先設置年限,核三本來就打算在2025年除役,核一廠的兩個機組按照原先的設計是在2020年跟2021年會除役,核二廠的兩個機組會分別在2022跟2023年會除役。在國際普遍作法中,核能電廠經過適當的維修跟重整,可以繼續延役10年、20年;但是政策上已經決定2025年之後不再繼續使用核能,所以在這個前提底下,就要去尋找到能夠讓我們使用的能源。核能發電大概占我國整個發電容量的14%到18%不等,政府應思考核電廢除後,比例上可用什麼其他能源來替代,或者是現況能不能夠節省,還有工商業是不是可以做到節電等。

核二廠-取自核能看透透網站
核二廠的兩個機組會分別預定在2022、2023 年除役。(取自核能看透透網站)

碳排放及核電不延役等議題都屬於國家能源政策,可是國家能源產業政策指的是以產業角度解決能源不足的問題。例如進口能源或是發展自身能源產業。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很多產業技術或產業規模如果從頭到尾只提供給台灣使用,也許沒有辦法達到經濟規模,所以國家能源產業政策還必須考慮到外銷,像是未來找得到出海口與否,是否考慮到最佳經濟規模、成本效益,資本的回收等,所以能源政策跟能源產業政策兩者常常被搞混,事實上是不一樣的東西。

政府在推動國家能源產業時,與國家能源政策當然希望兩者能夠相輔相成,可是各有各的發展目標,不應混為一談。以國家能源政策來談,非常清楚的目標是2025年非核,所以基本上核一、核二、核三不會延役,但不延役不代表臨時出問題的機組經過維修檢驗之後,不能再重新發電,這個是另外一個議題,有些立法委員對這件事情有爭議,似乎比較嚴格並擴大地解釋了所謂的非核政策,我認為這應該不是蔡英文總統跟林全院長的本意。

(二)談綠能產業發展 - 誰是下一個能源產業明星

在綠能產業發展策略裡面,主要的綠能包括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地熱和汽電共生等。汽電共生指的是鋼鐵石化水泥等產業在生產過程當中會產生高熱,這些熱可以用適當的技術再轉換成能源,轉換成動能,所以就是工廠自身排放的可以再回收轉換,自然可以節省能源,也增加能源的來源,但成本不見得划得來,添購設備有時比跟台電買電還貴。若反向思考,工廠自己能夠轉換回來的電,讓台電購買或者抵銷電費相關額度,也就是說,台電使用重新回收處理的成本再加一部份利潤的條件,讓工廠樂意做汽電共生,回收這個生產當中的熱能來轉換成動能,這也可以算做綠能,因為不另外產生污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