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風險資本其實是SELL-SIDE工作

2016-07-22 06:50

? 人氣

有趣的是,在九十年代末期的達康泡沫時,由於上市太頻繁發生,IPO後股價往往也亂漲一氣,所以有一度熱門的新創IPO變成眾人追搶的對象,這讓一些掌控新創IPO案的投資銀行家如Frank Quattrone賺得口袋麥克麥克,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投資銀行家的工作比較像buy-side,可以選擇對自己口袋最有利的投資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buy-side和sell-side基本上是取決於要花多大精力去完成工作,不見得取決於到底是在買還是賣金融資產。理解這點之後,我們就可以來看看為什麼我會說風險資本家的工作九成是sell-side。

如何建立交易流(Deal Flows)

在之前的專欄《風險資本的決勝關鍵:交易流》中,我已經解釋過交易流對於風險資本的重要性。主要是因為新創投資不如公開市場股票購買,你無法投資你不知道的新創——2005年全世界有無數的資金等著要投資好的標的,但當時知道初出茅廬的臉書正在募第一輪外部資金的可能只有彼得・提爾和瑞德・霍夫曼等幾個人,就算你真的如彼得・提爾那樣天縱英明眼光獨到,但不知道臉書這間公司的存在,或知道其存在但不知道它正在募資的話,再有錢再有眼光也投不到!

在那篇專欄中我也提到,頂級風險資本管理公司例如紅衫資本或者KPCB,一年大概可以看到五千到六千個案子,最後決定投資可能直有十幾二十間。這五千到六千間新創很多是主動找上門,有一些是其他風險資本家或創業家介紹,有少部分是他們自己去主動找來的。如果沒有這五千到六千間供他們挑選,任你紅衫資本KPCB的合夥人多英明,也不可能挑到二十間值得投的公司,更不可能在六七年後看到裡面其中一間變成超級全壘打出現。

要得到這五千到六千間新創好讓合夥人可以執行buy-side的任務,則是一個完完全全的sell-side工作。

如果你是頂級風險資本基金,大概每年都會有很多新創主動找上門,所以這個sell-side工作會輕鬆一點。但即使如此,我們仍常常看到大牌風險資本家積極爭取超優質新創讓他們投資,最經典的就是紅衫資本的吉姆・戈茲成功說服Whatsapp接受他們投資,儘管後者當時並不需要資金,在這個例子中吉姆・戈茲完全是在做sell-side的工作,buy-side(投資)的部分只佔一丁點。

而如果你是還在力爭上游建立名聲的新風險資本公司,這部分的工作就重了。合夥人得努力透過各種公開演講、舉辦活動、撰寫文章等,來向新創們兜售自己的願景和自己所能為它們帶來的附加價值,吸引他們前來提案,建立屬於自己的交易流。現在已經成為頂級風險資本公司的安卓遜・霍洛維茲,當年辛苦建立交易流的過程已經變成一個傳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共同創辦合夥人班・霍洛維茲的暢銷名作《什麼才是最難的事?》,此書後裡面有略微提到他和網景創辦人馬克・安卓遜如何披荊斬棘地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交易流的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