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臺灣「影史」的李行二三事 —兼談《王哥柳哥遊臺灣》印象

2019-06-27 05:50

? 人氣

李行經典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截取自TFI 國家電影中心YouTube)

李行經典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截取自TFI 國家電影中心YouTube)

以前的李行導演給人嚴肅的感覺,也聽說他拍戲喜歡罵人,這些年近距離接觸,感覺他是個性情中人,十分念舊、惜情,愈來愈幽默風趣。在日前九十歲生日壽宴上,面對在場的至親好友,他神采奕奕,心情非常High,大家唱生日歌祝壽,他又自己接唱黃梅調版「祝你生日快樂」,還開心地上台高歌《小城故事》的主題曲,中氣十足,但唱幾句突然說「煞」,非常台灣綜藝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行說現在身體還很健康,除了雙腳較無力,行動需要拐杖,但也鄭重聲明,拿拐杖不是因為九十歲,而是連續十二次大腸癌化療的關係。他高喊「人生九十才開始」,要當一輩子的電影志工,還作勢把拐杖丟在一旁,引起滿堂喝采。

20181101-台北市府大力支持為金馬終身成就獎得主甄珍舉辦的影展,導演李行特別感謝柯文哲。(方炳超攝)
年近90的李行導演。(資料照,方炳超攝)

李行導演的作品很多,大部分是國語片,但第一部電影卻是台語片《王哥柳哥遊台灣》上、下集(1958),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他的電影,儘管那時年紀小,但對身體肥胖、隨時愛打瞌睡、呼聲如雷的擦鞋王哥,與瘦小、一臉無辜的三輪車伕柳哥,印象非常深刻,有他們的鏡頭,戲院內小朋友無不歡聲雷動。王哥柳哥的人物造型、搞笑模式,為懵懂無知的我開了眼界。

電影中的王哥由外省人李冠章飾演,柳哥由老台北人張福財(矮仔財)飾演,兩人同住在環境簡陋的貧民區,共擠一張床。有一天,算命仙(戽斗)算到王哥三日內發大財、柳哥卻只能再活四十四天,王哥果真中了愛國獎券頭獎二十萬,這筆獎金約莫今日樂透上億的彩金,王哥邀請心神鬱卒的柳哥同遊台灣。

矮仔財、戽斗等人都曾在日治後期參加新劇演出,可惜影像資料難得一窺。我來不及看當年的「鐘鳴」、「星光」、「鐘聲」,也沒趕上簡國賢、宋非我「聖烽演劇研究會」在台北市中山堂表演的《壁》、《羅漢赴會》(1946.6.9-13),僅知道矮仔財有參加演出。《王哥柳哥遊台灣》讓我首度看到日治後期由業餘走向職業劇團的新劇演員在銀幕上的風采。

李行經典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截取自TFI 國家電影中心YouTube)
李行經典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截取自TFI 國家電影中心YouTube)

在國民旅遊尚不普遍的年代,台灣一般人對於其他外地都很陌生,《王哥柳哥遊台灣》許多電影、場景與當時我的生活場景相互輝映,我也跟著王哥柳哥遊台灣,從影片中認識寶島,因為這部電影的流行,台灣到處都有綽號叫王哥、柳哥、矮仔財、戽斗的人。矮矮小小的矮仔財更成為我幼時最喜歡的演員,他天生獨特的喜感,除了跟李冠章「王兄柳弟」,在其他影片裡的伴侶也都是像大塊玲玲、楊月帆這款豐滿或魁梧的女演員,有他演出的影片,我差不多都沒錯過。如今回想,一九五八這一年對我實在意義重大,除了《王哥柳哥遊台灣》躬逢其盛,葉宏甲的《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也於同一年在《漫畫大王》連載十四集,兩者同樣都是我童年的《幼學瓊林》。

最近二十年的電影學者或影評人對《王哥柳哥遊台灣》頗為推崇,多數人應是在後來「李行電影回顧展」或「台語片XX週年紀念」之類播映場合才看到這部電影。一九五八年電影放映當下觀眾爆滿,像我一樣擠在戲院裡的男女老少很多很多,但極少人像我這樣「匪類」,從小學到中學常躲在戲院裡,以電影院作教室。《王哥柳哥遊台灣》的視覺效果、色彩、味道,彷彿進入我的血液之中,聞到影片在戲院中散發出來的氣氛。

《王哥柳哥遊台灣》之後,李行又拍了同系列台語片《凸哥與凹哥》(1959)、《王哥柳哥過好年》(1961)、《王哥柳哥過五關》(1962)等,也出現若干山寨版的王哥柳哥,包括《王哥柳哥大鬧歌舞團》(1959),我「愛屋及烏」,有看無類,這些影片陪伴我走過成長歲月。然而,「好景不常」,從初中、高中到大學,逐漸摒棄台語片,專心看國語或西洋電影,觀賞好萊塢影片,尤其能反映當時的文青心理,還好繼續看了不少李行導演的電影,包括《街頭巷尾》(1963)、《養鴨人家》(1964)、《路》(1967)、《玉觀音》(1968)、《秋決》(1972)、《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小城故事》(1979)……。

《汪洋中的一條船》電影海報。(取自維基百科)
《汪洋中的一條船》電影海報。(取自維基百科)

李行最早的影劇啟蒙來自舞台,來台時不到二十歲,就讀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台師大),並加入學生社團「戲劇之友社」,他參加的時間較晚,但舞台行動積極,導、演雙拼,其在四〇年代末、五〇年代前期的舞台劇與廣播劇,成為一九四〇年代末、一九五〇年代初期戲劇史的一頁。馬驥伸教授在〈70年一覺戲劇夢〉(《聯合報》,2017年5月24-25日)一文提到,他與李行參與舞台劇的時代,物資非常缺乏,校方補助有限,學生演出的成人服裝都是向親長商借,化妝多用眉筆、胭脂、口紅,化妝油彩是用繪畫顏料調配,打底、卸妝,買的是大盒藥用凡士林。李行演出前化妝時自備一小盒高級卸妝品,讓其他社員羨慕不已,馬教授後才知道他擦的是Ponds(旁氏)。

李行的影劇生涯源自舞台,儘管中年之後專業於電影,但對舞台劇始終念茲在茲。二〇一〇年當時已高齡八十一的李行,在國家戲劇院導演舞台劇《夏雪》。對他的藝術生涯來說,有了《秋決》,再來《夏雪》,也許還有「春」、「冬」,有一個完整的四季四部曲留在人間。

李行的《夏雪》不是根據元人關漢卿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明人傳奇《金鎖記》、京劇與其他地方劇種的《六月雪》等現成劇本改編。他有自己的想法,要製作一齣「顛覆」傳統戲曲的舞台劇,要為傳統戲曲找「出路」,並扮演導演兼製作人的角色,到處奔走,拖著老命尋求協助。

當年我在國家戲劇院觀賞《夏雪》,有兩件事最令我感動,迄今難忘。

其一,翻閱節目單,才知道李行老搭檔原來都對《夏雪》抱持懷疑態度,只是被其精神感動,「勉強」加入。其中副導演楊家雲對這齣戲第一個反應就是婉拒,但自認若不跳進去,讓老人家獨立作戰,於心不忍,李行還因此在劇本上寫著「家雲對夏雪深具信心」。每天深夜排完戲,楊家雲看著李行身影從內湖坐公車到忠孝東路,再走路回仁愛路家裡的背影,好幾次濕了眼眶……。

其二,看《夏雪》不只是看竇娥故事,或看一齣像京劇又非京劇的舞台劇,而是看見獻身影劇、舞台一輩子的李行完成自己的創作意志,觀眾從《夏雪》舞台可以看到老邁卻身材高挺的李行帶給後生晚輩的無限感動。

以前杜甫被稱為「詩史」,係因其作品散發高貴的愛國情操,感時憂世,描繪戰亂中社會底層的生活。李行的作品從台語片到國語片、從黑白到彩色,所拍攝的影片內容反映空間環境、社會氛圍與底層生活,保存了時代的空間建築與人物造型、社會生活,李行不啻是一位藉影像保留社會文化史的「影史」。

而我個人,格外感謝李行當年拍攝的《王哥柳哥遊台灣》,這是我浪蕩人生的開始。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