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中共如何在抗日戰爭八年壯大?

2019-06-09 07:20

? 人氣

img073。(圖/作者提供)
中共能夠在淪陷區贏得民心的關鍵原因,就在於比國民黨還要更早實現孫中山先生「平均地權」的理念,並讓數千年來被封建傳統制度壓迫的農民進入政府,享有參政權。(圖/作者提供)

提升農民參政權

平均地權是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思想中,「民生主義」的核心概念,目的是要藉由讓土地的「國有化」,解決地主與佃農之間的問題。然而國民政府成立之後,卻因為多年的內憂外患,始終沒有辦法實踐這個中華民國開國先烈們所為之奮鬥的理想。反而共產黨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有機會將國父的理念付諸實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8路軍或者新4軍的「抗日根據地」,中共採取類似於50年代國民黨在台灣實施的「三七五減租」,推動「減租減息」政策。農民持續替地主工作,但權益獲得了基本保障,不再像過去一樣被剝削壓迫。更重要的一點,是在中共推行「三三制」政策下,農民還能夠在由共產黨員、左派人士以及開明仕紳各占三分之一的聯合政府中獲得參政權。

這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下來,農民首度獲得參政的權力,自然讓共產黨在鄉村地區比國民黨更受歡迎。共產黨也開始教育農民,除讀書識字之外,還用如改編「秧歌舞」等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他們快速對政治產生興趣。當然所謂的產生興趣,也是對共產黨想要灌輸他們的意識性太產生興趣。農民們就在這種半推半就的情況下,成為了共產黨最堅定的支持者。

然而共產黨動員農民的目的,終究是為了要驅使農民上戰場,為建設紅色中國犧牲奮鬥。光是給農民權益,還不足以讓他們到前線去賣命,更何況是推翻國民政府。所以除了「權益」外,共產黨還需要一些「仇恨」才能真正動員群眾替自己作戰。光是依靠「階級鬥爭」,還不足以讓農民產生刻骨銘心的「仇恨」,這個時候侵華日軍扮演的角色就相當關鍵了。

原來共產黨一邊與國民黨合作抗日,一邊慢慢發展壯大的真相終究還是為國軍與日軍所發覺。為了搶奪敵後「抗戰領導權」,共軍與國軍在敵後開始頻繁爆發「摩擦」。1940年8月到10月的「百團大戰」之後,日軍亦重視起在華北戰場上的8路軍,發起一波一波針對共產黨的「治安強化運動」。可沒想到這些攻勢,反而加快了共產黨掌握敵後抗戰主導權的速度。

DSC_2384。(圖/作者提供)
姜興周老先生抗戰時生活在新4軍出沒的南通、海門一帶,雖然出身自共黨定義下的富農家庭,但卻為共軍打擊日軍的事蹟所感動。即便因為新4軍伏擊殺害小股日軍的關係,導致他沒有學校讀書,仍然基於民族情懷支持當時抗日的共產黨。(圖/作者提供)

農民民族主義

日軍的中共根據地的掃蕩,確實是可以用無所不用其極來形容。既然老百姓是「水」,游擊隊是「魚」,日軍掃蕩的目標理所當然是以庇護共軍的農民群眾為主。畢竟共軍往往在對日軍發動突襲後,就立即在農民幫助下化為耕種的老百姓。且在共軍根據地內,除8路軍與新4軍的正規軍外還有大量民兵存在。既然日軍面對的是一個軍民不分的戰場,他們打擊老百姓的手段也極為殘暴。

所謂「搶光、燒光、殺光」的「三光作戰」,就是日軍針對共軍根據地時常使用的手段。中國的農民5,000年來歷經過各式各樣戰亂,普遍抱著「天高皇帝遠」的心態,認為改朝換代只不過是換個新老闆來當家,只要不影響到自身的生活,並不在乎統治者是誰。可日軍軍民不分的屠殺行為,卻真的激起了農民大眾的民族主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