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5月4日──提倡「德先生」與「賽先生」的五四運動百年

2019-05-04 07:40

? 人氣

參與五四運動學生在北平舉着國旗遊行,當時的中華民國國旗為五色旗。(wikipedia/public domain)

參與五四運動學生在北平舉着國旗遊行,當時的中華民國國旗為五色旗。(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19年5月4日,在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的北京,發生了一場在外交、政治、文學、社會各面向皆有深遠影響的社會運動,即為「五四」。引發五四的近因在於,一戰過後的《凡爾賽條約》內容助長大日本帝國在中國擴張勢力,於是大量學生挺身反對傾日的北洋政府,以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不過,這場運動卻更加深刻地挑戰了「舊中國」的種種,殷切期望改革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在五四時期相繼引入各種西方思想,更為爾後中國諸項變革埋下遠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五四近因:主張「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100年前的今天,約有3000名大學生們齊聚在北京的天安門前,高舉「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要求」、「還我青島」等標語抗議。原來,改變世界秩序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在大約半年前結束,隨後戰勝各國的代表來到巴黎凡爾賽宮,討論戰敗國賠償事宜,並重新分配各國勢力版圖。其中,關於戰前由德國掌控、戰爭期間被日本佔據的山東,列強卻在對德擬出的《凡爾賽條約》中以《二十一條要求》為基礎,決定將膠州灣及德國原先享有的一切權益,完全轉讓日本。

日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出兵青島。(wikipedia/public domain)
日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出兵青島。(wikipedia/public domain)

這項決定顯然罔顧中國意願,更不顧中國已在1917年加入協約國一方、同樣名列戰勝國的事實,於是,當關於山東問題的消息傳回北京,眾人意氣難平,紛紛走上街頭,展開這場以北京大學學生為首的運動,以遊行、示威、罷工、罷課等手段,抗議政府軟弱的外交政策。由於反日情緒自日方1915年提出《對華二十一條要求》以來,在舉國社會間醞釀已久,在民族主義情緒的渲染下,五四運動更迅速擴散至中國各大省份。

日本提出的《對華二十一條要求》。(wikipedia/public domain)
日本提出的《對華二十一條要求》。(wikipedia/public domain)

因此,雖然點燃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的結果,但真正使運動上升到全國規模的,可以說是中國青年打倒軍閥、反對帝國主義的怒吼,以及對民族自決的熱切渴望。

封建禮教會吃人!轉投德先生、賽先生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旣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魯迅《狂人日記》〈自序〉

因此,除了針對山東問題與宣洩反日情緒以外,五四運動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場運動加劇中國社會中「救亡圖存」意識的發酵,為打造「新中國」建立基礎。清末以來,隨著列強挾船堅砲利之勢打開中國門戶,知識分子之間陸續有變法、改革等呼聲,五四運動承襲這樣的思想脈動,鼓勵時人以民主、平等、自由、科學實驗等西方思想為工具,對中國封建體制、傳統教條進行一場徹底的檢討。這場由愛國情緒點燃的抗議,因此而能成為在文化、思想、科學等方面皆有影響的大規模現代化運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