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執兩用中」─政治筆戰的絕招

2016-05-29 06:30

? 人氣

大學時,我讀儒學論著,才知道「計畫性自由經濟」或「心物合一論」之類名詞,是從一種典型的傳統思想來的,這思想有個名字,叫「執兩用中」。典出《中庸》第六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子日:「舜其大知也歟!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現代語譯】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采納適中的用於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如果這還不夠體現「正反合」的思維,我們還有《周易》,裡面滿滿的都是,如第五、六、七、八卦是「需」、「訟」、「師」、「比」──有需求(正)就有爭訟(反),就要尋求權威與共識來裁定分配的規則(合;師的字形是割肉的刀子,引申而有導師、軍隊的意思),然而人比人氣死人(新的反)……這樣一路推到第六十四卦「未濟」,結論是事物的變化、世間的問題永遠不會終結。這就是我們華夏民族最根本的思維模式,你就算沒讀多少書,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種種格言和俗語,也都是這「正反合」的子子孫孫。

「執兩用中」看起來很對,實際上也可以很對,但如果大家都這樣說,通常就會變成空話或廢話,例如什麼「心物合一論」。同時我又讀到中共在內戰時批國民黨「官僚資本主義」,一時我似乎也就連貫起「官督商辦」、「計畫性自由經濟」的實情了──兼得兩者之好處,而排除其壞處,乃是好處歸我、壞處歸你也。就像李敖笑一個又拜耶穌又拜佛祖的人說「他上不了任一個天堂,卻下了所有的地獄」。

當時我洋洋得意了一陣,頗拿此與同學說笑,但也覺得這論點太輕佻又想當然爾,就沒繼續研究下去。直到幾年前做《易經紙牌》,我才發覺,我錯過了一個真正值得研究的問題,就是「執兩用中」這大可能流於簡略空疏的思維方法,對我們影響之深遠、之普遍。從古到今,我們始終不乏人以「執兩用中」的思路去處理爭議,到今天還在用。

例如,1998年台北市長選戰,李登輝拋出一個「新台灣人」理論,超越(或者說跳脫、略過)了外省、本省、原漢的衝突歷史、歷史衝突,說只要認同這塊土地的,就是新台灣人。不用到現在,你當年隨便找一個人都可以挑出這理論的一大串問題,統派獨派本省外省都會罵,但結果,「新台灣人」論述變成主流了,民進黨取得政權後講這個,國民黨回來後繼續按此路線操作。「新台灣人」論述的厲害之處在,你儘管罵它偷渡、退步、裹挾、和稀泥......但因為它站到了那個「合」的位置上,你就沒法以你的「正」或「反」來跟他對抗,否則你肯定只能固守你的基本盤,爭取不到「中間選民」;要跟他對抗,你唯有另外提出一個「合」,另外一套能解決族群問題和統獨問題的新台灣人論述。不論你講得好不好,你已經走在李登輝鋪的軌道上面,你講得沒他好,沒有威脅;你講得比他好,他更高興;你在你的論述裡偏袒你的族群,也會有其他人出來反駁你,然而「台灣意識」就已經取代中華意識成為主流、主要的討論脈絡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