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回收的概念雖然最早出現在西方,但現今已成為「台灣之光」!《華爾街日報》17日以「台灣:全球的垃圾處理天才」(Taiwan: 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主題寫成一篇文章,並引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資料,表示台灣雖為2350萬人口稠密的國家,但資源回收率卻可媲美奧地利、德國及南韓等先進國家,也遠高於美國的35%,稱讚台灣為「世界上的垃圾處理天才」。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台灣從過去的「垃圾島」演變成「資源回收大國」,可以回溯至1990年代末期開始。為了解決垃圾問題,台灣政府依靠的是「全面戰略」,包括出動音樂垃圾車、付費垃圾袋,政府也規定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廚餘分開處理等。
根據台灣環保署的統計,2015年全台資源回收率達到55%;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資料顯示,台灣人口為2350萬,屬於人口稠密的國家,其資源回收率55%卻可媲美奧地利、德國及南韓等先進國家,也遠高於美國的35%。
事實上,早在《華爾街日報》報導之前,便有包括中國、日本、泰國等國家派團來台考察,甚至《讀者文摘》、日本《朝日新聞》等國際媒體,也特地來台進行大篇幅報導,當時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指出,隨著經濟成長生活品質提升,1990年代的台灣垃圾量不斷升高,直至1998年達到最高峰,全年丟棄將近900萬噸垃圾,平均每人每天丟出1.14公斤,表示 「台灣的資源回收其實是不得不為的」。
台灣資源回收政策源起自《廢棄物清理法》
而台灣資源回收政策源起,始於1988年公布的《廢棄物清理法》,現行資源回收制度為採取「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的方式,向責任業者收取回收清除處理費,用以補貼建立回收市場。回收清除處理基金用途有二:一、為確實用於補貼資源回收工作部分稱為「信託基金」,二、為維持此信託基金系統正常運作或增進資源回收工作成效,所必須投入充分且必要存在之資金及人力,此為「行政成本」,且由「非營業基金」支應。
而目前,台灣的廢棄物處理政策,主要仰賴隨著音樂而來的垃圾車、隨袋徵收垃圾袋、廚餘養豬以及鄰居檢舉制度。據了解,目前台北市回收率高達67%,新北市則高達63.5%,而遠離都會的地區,則因為缺乏回收補助,回收率遠遠落後。「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成為最新流行語,即將上任的執政黨民進黨誓言將加強推動環保政策。
循環經濟與其效益
循環經濟是一個可恢復且可再生的產業體系:相較於線性經濟中產品「壽終正寢」的概念,循環經濟講求的是「再生恢復」、使用可再生能源、拒絕使用妨礙再利用的有毒化學物質,並藉由重新設計材料、產品、及商務模式,以消除廢棄物並使得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被利用。
根據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資料顯示,循環經濟可在5年內創造5億美金的淨收益、10萬個新工作,並避免1億噸的材料浪費;此外還有讓全球每年省下1兆美元材料成本的潛力、在全球的重新製造業、歐洲的回收產業超過100萬的潛在就業機會。